我家在贵州的一个小乡镇,这里风景特好,但除了风景,我从来都不太热爱我的家乡。
关于办酒席,今天我刚和父母有了一些争执,实在有些怨念。
在我们这里,邻居办酒席,举家都要去帮忙炒菜做饭、端茶送水,这样的酒席帮忙少则两天、多则四五天,平均每个月至少帮忙两到三次。这还只是我和妈妈打电话偶尔听来的数据,我不知道的只会是更多、不会更少。而如若这样的酒席你家没人去帮忙或是人没到齐,那整个村子里肯定是闲话满天。而我父母那一辈的人是被闲话牵着鼻子走的,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这样的流言合不合理,只会想方设法堵住这样的流言。
而这就是我和父母的第一个矛盾。我从十三岁离开家到县城读书、现在在北京工作,以前是寒暑假回家十多天,现在是春节回家几天。今年好不容易多了几天假期,本想回家带父母到处走走逛逛,但从我到家到现在八天了,爸妈每天都在别人家帮忙,日出前出门,日落不归家。而我作为一名有有见识的大学生,被要求必须去邻居家吃饭玩耍。
我了解父母的苦心和不容易,所以我去了,也帮忙干了一些活儿。只是那里聚集了全村的人,我实在无法一直插上手。和乡里邻居多年不见,实在无法长久地沟通家长里短。所以每天都是待了一会儿就回家看书去了。
但就是因为这样,所以被指责不懂事不理解,没给父母亲撑足面子。
另一个我实在不敢恭维的地方是,乡里邻居们的酒席花样实在太多。结婚嫁娶、生孩子、孩子满月、搬家、建新房子、升学、家里老人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这样的酒席当然不是你从照片上看到的吃流水席那么开心的事,不论大事小事,都是要送礼金的。
现在政府整治,很多酒席已经本来按规定已经被禁止了,但是谁能一下子止住这陋习呢?
有人新换了一个门板办了酒席,有人给满了一百的亡母办阴寿酒席,有人结了一次婚办酒席、结了第二次婚还在办酒席。这些不合理的酒席不胜枚举,但父母实在太好面子,只要是酒席,都去。
那礼金给多少呢?这些年通货膨胀,从礼金数额上就清晰可见。
我小时候家里办酒席,收到的礼金是2元、5元,后来慢慢的少则10元、20元,近些年来邻居都是至少50元、100元,亲戚间更甚。像姑姑舅舅这样的至亲,都是至少1000元的礼金,还得买上一床被子当做贺礼呢。
年后的酒席现在已经收到了请帖,以前靠口口相传,现在靠微信群发。
这就是我和父母的第二个矛盾所在了。很多不合理的酒席实在没必要一直去,当然你送了礼金别人不一定记你的好,你不送礼金别人肯定记你的坏,但是总有人要推动政策的执行啊,大家都这么得过且过,害怕流言蜚语,那政策岂不是形同虚设。
我一直觉得,送礼金这事儿,量力而行。我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低,赚钱实在不容易。我家加上我三个小孩,弟弟妹妹都还在上大学,父亲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三四千元,像这样一千元以上的礼金今年已经送出去好几次了,试问父母能不辛苦吗?
我心疼父母压力大,他们反问我你既然知道压力大,为什么不给点钱给家里呢?你把钱拿着出去玩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不是个只顾自己不顾家人的人,今年弟弟上学我给的生活费加上学费前前后后也是15k以上,我只不过假期抽空出门看看风景散散心,只不过把大部分的钱花在自己的学习成长以及生活上。
我不怪父母不理解,但我实在想让他们理解。但可惜,我把他们往新思想的方向拉动,他们却在原地转圈,不愿意向前。他们常常向我抱怨送礼金压力大,我实在爱莫能助,我没有成长到身家百万千万,实在负担不起这样的人情债。
我只希望像我们这样的一代快快成长起来,纠正一下这样的“风俗习惯”;也更勇敢一点,不再为着村里邻居的流言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