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1、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是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繁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程度更为强烈。
- 评论:要想做大事,就不能只顾眼前的小利益。短期来看有损失的事情长期可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第32章、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1、心理账户是我们用于组织和经营生活的账户,它有利也有弊,并且有多种来源。
- 评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秤”,这把秤就是心理账户。
2、处置效应:金融研究中发现(在股票市场中)人们有倾向于售出自己的盈利股,而保留自己的亏损股的癖好——这被视为一种偏见。
又:在盈利的情况下关闭心理账户会让人心里愉悦。
- 评论:做事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要受到第一印象和内心想法的干扰,不要忙着售出自己的“盈利股”,要好好权衡利弊。
3、理性的代理人会对证券投资组合有一个整体的看法,会售出最无可能在未来盈利的股票,而不是去考虑它是盈利股还是亏损股。
- 评论:盲人摸象,是科研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情况,但是一直处于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一叶障目,被眼前的问题或者想法所局限,甚至会导致概念上的错误;如何避免?我想有几种做法,一是经常和别人保持交流合作;而是不断读书学习,吸取知识;三是要不断深入思考,形成整体的思维格局。
4、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
评论:在错误的事情上花费了太多时间精力,甚至是一生的精力,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你都没经历过,又怎么提前预判呢?你说可以请教别人,那一方面,别人是不是愿意告诉你正确的做法、思路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和你的也不一定一样;甚至,最极端的情况,你现在做的事情,说不定都没人做过,就像我们做科研,我导师常常和我说:
,你现在做的东西,是全世界最前沿的东西,那你就是开拓者,你做不出来,谁还能做得出来?所以做事不易,想要开创新事物,更加不易。
这也反映出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你说提倡教育公平,可能吗?不仅不可能,反而差距越来越大。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大学教授的子女和农民工的子女,哪个孩子学习好的概率更大?当然是大学教授的子女。为什么?因为沉没成本,你大学教授本身是博士毕业(一般而言),自己对教育这条路非常熟络,哪些坑不能踩要避开,什么时候该学什么,该读哪些书,他不比你农民工清楚?少了很多试错的成本,又有过来人指点,自然成才更快。这就是现实,因为每个家庭差异极大。所以没有背景的人,只能靠自己不断尝试总结,路走的曲折一些,但是总有人能坚持到最后,同时也能为他的下一代带来较好的起点。
5、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为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 评论:改变不一定是好事,也有可能带来坏的影响。
6、你还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防止将来可能后悔,也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对可能后悔的事心中有数。
- 评论:这是一个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做出充分准备的方法:内心要做好准备,以防止突如其来的冲击导致束手无策。
7、你应该也知道,后悔总是伴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有可能都是有益的。
- 评论:出现后见之明、马后炮总是很容易,重要的是在事情发生前,做出一些预防来防止可能出现的问题,至少没坏处吧?
第34章、善用框架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一个不好的结果如果被架构(塑造)为不会赢的事物的成本,比被简单的描述成一个输掉一个赌注更容易被接受。
-
评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那你把输掉的东西说成是成本要比说成输掉更容易让人接受,其实我们也经常这么想来达到自我安慰的效果,举个例子:
说法一:如果答应你1小时后会让你赢得1000块钱,但是现在你交400块钱充VIP;
说法二:如果答应1小时后会让你赢得1000块钱,但是现在你要给我400块钱,我教你怎么拿到1000块钱(该方法仅限于当前的赌注有效)。
在这两种说法中,第二种说法把第一种说法中损失的钱变成了你要赢钱的成本,你必须要学习才能学会怎么赢钱,这比让你直接损失400块钱好多了,虽然两者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你把这400块钱看成是一个成本,所以所有的机构都会向你保证一些事情,例如减肥成功、剪头发做发型、学习编程等等。
2、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者更愿意选择正面的事情(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是反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情,变得更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
又:以下疾病的例子指出,当结果关乎生命时,同样的原则也适用。
- 评论:引用书中的经典案例:
假设现在美国正在为一场来自亚洲的异常疾病做准备,这场疾病估计会夺走600人的生命,为了战胜这一疾病,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假设对方案结果准确性的估测如下:
说法一:
如果采用方案,
人会获救;
如果采用方案,有
的可能性会救下
人,有
的可能性一个人也救不了。
说法二:
如果采用方案,
人会死;
如果采用方案,有
的可能没人会死,有
的可能性一个人也救不了。
注意这两种说法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对于不同的说法,做出的选择也完全不同,在说法一下,更多的人选择方案(选择确定);在说法二中,更多的人选择方案
(选择冒险)。
可以考察一些这两种选择中人的心理活动,在说法一中,人们会想:哦,至少我能救下200人;在说法二中会想:啊,方案也要死超过一半的人,那么我为什么不冒个险呢?
其实说到底,人还是容易遭受环境中的因素的影响,就连同一问题的不同的说法都能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作为领导者时刻要注意问题的表述,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框架(反面思维)来思考问题,不要被当前的说法或者现象所迷惑。其实对现实的把控不仅是限制于对短期内或者长期内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更包括对当下问题的详细的分析和理解。
3、如一般人一般,这些专家也容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制定关于健康决策的专家也会被表面现象所疑惑。
- 评论:专家也会上当受骗,也会被框架效应所限制,我们作为普通人自然更加容易上当,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避免呢?我想只能从自己或者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只有自己吃过亏了,才会吸取相应的教训。
4、你的道德感觉与框架相联系,与对实际情况的描述相联系,而不是实际情况本身。
- 评论:所以说,人不要被道德所限制,因为限制你的是你的感觉,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道德,要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5、某个重要的决定是受该情况下完全无关紧要的特征控制的。
- 评论:你的决定受到提问者提问的影响、受到你自身的状态的影响、受到环境的影响等等,所以你的决定是你内心的想法吗?
6、善用框架效应,可以为你带来好处。
- 评论:书中举了一个例子:2003年的发表的一篇文献中表示,器官捐献率在奥地利接近
、在德国有
、在瑞典有
、在丹麦只有
,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奥地利政府,巧妙地利用了框架效应,不同于传统的捐献表格的做法,高捐献率的国家让你在表格中填写
,如果不这么做,则自动默认是愿意捐献器官的人。
这种做法有点赶鸭子上架,但是做法本身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也是一种反面思维、逆向思维。不论是公司会议上的举手表决、学生课堂上的“民主选举”、科研工作者的问卷调查设计都可以引入/避免这种做法。被询问的对象大部分人都懒得调用系统二来判断这些问题的合理性,所以很多时候都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要注意的是,其实这个时候,你;或者设计问题的人,本身是带有自己的意图在里面,因为被试者的选择变少了。所以我们作为受试者要小心被“带节奏”,时刻保持警惕。
这一章作者鼓励我们要多用不同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的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其实这是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都是这样,换个角度就豁然开朗的事情还是很多的,举几个例子:
我不会说话,说话时容易紧张,也不会说好话,结果每次好处都轮不到我。换个角度想,祸从口出,你不会说话就少说一点,让别人去说,去出风头,低调一点也是好事,如今这个社会,越低调越好,你自己行不行,别人看的比你清楚。
老师是我的硕士导师,但是他水的很,多年不做科研,已经跟不上科研的最新前沿了,我感觉我懂的都比他多,他也不怎么管我,我怎么办?隔壁的谁谁谁导师经常指点,又帮忙写文章,他硕士没毕业已经有两篇一区文章在手,博士毕业都稳得很。那换个角度想,虽然你是散养,受到的指点少,但是你的压力也比较小,平时可以干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学学你想学的东西,其他人的虽然成绩傲人,但是这可都是一张图一张图、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的,每天晚上11、12点才回宿舍的人也不是你。所以你也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只要能顺利毕业不就行了吗?最多就是毕业少发几篇文章、少拿了一点奖学金、少了一点荣誉,但是最重要的学位和毕业证才是重要的。
这么说也许比较现实,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活法,没必要强求,学校也是社会的缩影,优胜劣套,少不了的。我导师常常对我们说,每个家长总想自己的孩子最好,那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第一名喽?总归是要有最后一名的。那不想做最后一名比较容易,想当第一名哪里这么容易?中国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所以说,在这个内卷的时代,要求也要适当放低一点,你看到的是新闻里农村的孩子不仅不花一分补课钱就考上北大清华,还出去去工地搬砖养家;你看不到的是中国农村多少孩子连大专都考不上?脑子要清醒一点,不要听风就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