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毅
我能想象,你的建造者几百年前是如何穿山越岭、经历千难万苦最终才来到了这里。。。。。。
而我,却是在跟随准备到这里投资的台湾朋友,在一帮地方官员的陪同下,乘坐豪华的奔驰行旅车,在中午与另一个乡镇的领导在和煦微风、青葱杨林下享受完当地特产土鸡、风干肉和杨梅酒后,微醺着来到了你的身旁。这里四面青山环绕,山下一块平地,据村中保存至今的清光绪六年(1880)《昭垂万古》石碑描述:“惟我平地,村居边隅,地近昆嵩,后则层岩耸翠,前则叠嶂生新,左有文峰拱卫,右有赤浦朝迎。”百年前的山水风光,至今恍若隔世。村前山中原有大溪,曰渡水箐,昔日迸涌澎湃,势如飞龙,滋养着这一方土地、牲畜和人民,如今却变成了村前一口用青石砌成的,约三个篮球场大小的牛泥塘,哪里还能够见到一点点龙的影子。望着古树掩映下的红墙黑瓦,你清新纯净而又不失优雅地端坐在村口东山的脚下,静美的侧影在下午四点的阳光下让人不忍直视,任何的邪念与行为的不恭那都是对你的亵渎,和对那漫长历史中不屈不挠人类命运的羞辱。
我不敢轻易迈步踏进你的门扉!我要沉静下来,消散我身上的烟酒臭气,慢慢地酝酿我一睹你芳容后不能自己的情感,才能与你在大殿相见!在我的建议下,一群人先进村子里去参观。
平地村里道路皆是石板石头铺成,中间石板人行,两边大小石头路隐约有车辙和骡马蹄痕。可以想见,从前的平地村该是一处怎样热闹的驿站。四周商旅或经此前往昆明,或直接向北经富民、禄劝、武定、元谋进入四川,再经过我的家乡成都,即可一路向北入陕抵京。望海山威严耸立,海拔2691米,如屏障锁钥,守控着古今通道。而一串串清脆而急促的马铃声,从暮色降临之前的那道缝隙里,挤进了平地的村子。马蹄上的铁马掌,不耐烦地,拍击着地面上的红砂石,有些急躁地,奔向了这一晚的落脚地。村中有马坊、客栈、饭店、茶馆、烟馆、打铁铺、剃头铺、缝纫铺、小吃摊等诸般营生,做着南来北往的生意。村中大小通道,通向各处民居,或三房两耳一天井,或两院两进一照壁,形式不拘,高低不一,却都朴素静曳。村中共有三座寨门,古时有兵丁把守,晨启暮闭,拱卫着一方乡土的平安。
我还能想象,你的建造者在几百年前,从四面八方,用脚或骑马来丈量土地;甚至是抛妻别子、告别年迈的父母来戍关的兵士也完全没有了男儿的英雄样,他们又是怎样地一步三回头,不论风霜雪雨,日复一日地爬山涉水,不畏危险和死亡,经过巨大的考验才来到了这里!苦难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难以磨灭的烙印,我完全可以想象来到这里的人,他们的内心该有着一颗怎样的满怀希望的心,否则,没有一个人能够把一条荆棘遍布的路艰难地走下去。这些内容从《山照碑记》、《路沟碑记》、《东至碑记》、《修路记事》等保存完好的石碑中可以依稀得到证明。我不想引用碑记的内容,也不想再劳神费力地去查阅正史、野史、地方史、革命史,乃至什么家谱、宗谱,虽然那些被历史长河掩埋了的悲欢与离合、理想与情怀、谎言和真相、虚伪和道德,在此时此刻,都变成了颓败的围墙、衰落的院落、被火燎烟熏的瓦梁、雕花木窗上的蛛网、墙角下的一堆破砖头。。。。。。
我们行走在街道巷陌中,行人很少,几乎都是老幼妇孺。当他们从我们身边走过,从少年稚嫩纯净的羞涩目光里,从老人沧桑满布的脸庞沟回里,我仿佛依稀还能够看到当年他们祖辈的努力打拼奋斗,至今依然忍辱负重与命运不懈抗争的影子。我的心中没有感慨,我知道那些感慨即是使千言万语,也只是一堆用来做无意义伤感和酒足饭饱后谈笑的素材,就像谈论一场车祸,城市街边小贩与城管惯常的猫鼠游戏;或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场刚刚过去了的网恋;或者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在路上的一场艳遇,除了能记起山的辽阔,天的高远,海的深邃而外,还能够再说清楚哪些细节?哪些感动得能触及灵魂的东西?
当我还在想米兰·昆德拉“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话的时候,淅沥沥的小雨就猝不及防地飘洒了下来,头顶上却还是一片太阳的亮光。赶紧躲进一户人家,一个中年男子两个妇女,还有两个未到学龄的孩子,不知是不是有当地领导陪同的缘故,他们对我们并没有表现出过份的热情,当然也没有刻意的冷漠。与他们闲谈一会儿后,天空又放晴了。走出屋外,街道一下子变得湿漉漉亮闪闪的,水牛在田地里打滚,几条黄狗从我们身边追逐着跑过去,几只鸡在院落外面找食,炊烟从一个个屋顶渐次地升起来。
我终于可以鼓起勇气走近你,东山学舍,一个被遗落在山间僻野的缪斯女神。
学舍位于东山脚下的一处坡地,门前临村路,迈上六级台阶,由低而高分布山门、前院、左右厢房、后园天井、后园左右厢房、大殿等,层层坐落有致,叠叠整齐划一。夕阳的光辉从东山上洒落下来,落在你飞檐画栋的门槛上,落在前院三颗高耸挺拔的古树上(左边两棵金玉兰一大一小像一对母女相互缠绕在一起,右边一棵古柳须眉皆绿,像高风亮节的侠士),再往里面,又落在后院里的几棵不大不小的金桂和山茶花上。落在大殿的飞檐翘顶上,落在前院峭壁的白墙黑瓦上,落在盛开的花瓣山,落在回廊的栏杆上,落在中庭的木桌条凳上,落在地上无尽的落叶上,落在荒芜的杂草丛中。女神,你的灵魂仿佛在光影照耀下渐渐舒醒,与尘埃一起飞舞到空中,沿着树干攀沿上升至树叶花朵上,最后又回复到屋檐墙角,深植与泥土之中。整个院落里,花香四溢,一种静穆神圣的音乐似在无声地缭缭响起,整个地萦绕着我的心胸而久久不能散去。。。。。。
据学舍前院石碑记载,学舍于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十一月建成后,“教育人材,爱敬渐知,风俗渐厚,家裕户丰。原不期培风水,而风水培也。”这真是平地村先辈的远见卓识!后来,平地村村民觉得此地“斯土无主,而民亦无主”,遂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在学宫中增建土主庙,使“文教”合一。此后,“人丁渐旺而财禄愈丰,灾难潜消而牲畜渐顺。”在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各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但平地村“虽值五劫濒临之际,较诸她境,我村犹若康平之世。”战乱之后,平地村又于光绪丙子年(1876年)“共同商议,勿论贫富,竭力捐资,毁旧改新,重建殿宇,以报神恩。”神在哪里?重视教育,塑造信仰,通过教育与信仰的结合而提高素质、规范行为、纯净欲念、凝聚人心,才真正是平地村先辈找到的神。
此后百余年,东山学舍书声不绝,直至新中国后几年前的“拆点并校”,平地村孩子才到了别的学校读书。让我惊奇不解的是,不知什么缘故,学舍门口没有东山学舍的名字,门楣廊柱上没有一副可知历史人文底蕴的对联(虽然在村中见到有些人家门口张贴的对联文风朴素雅致),但学舍中的金桂、玉兰、山茶、古柳等几株两百多年的老树,却年年清翠葱绿,年年开花守时,花香不绝于缕,只是再无人相识,再无童子攀爬老树偷折枝。如今,只剩下紧掩的门扉,在一片霞光之中暗自寂寞叹息。
临别之际,我站在东山学舍旁的一块空地,凝望眼前的一片看似祥和之地,炊烟缭缭在各家的屋顶,对面小山坡上,居然有一家教堂,十字架高挂在金碧辉煌的屋宇之上,金光闪闪之中,像是上帝在对人无声地说:
“只要有光,一切黑暗终将无处躲藏!”
2016/5/18凌晨于蓉,游云南昆明市富民县赤鹫镇平地村东山学社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