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技术·时间·人”作文详解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第一句:三个关键词——技术·时间·人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第二句:两个小分句以“但”转折,表明为转折关系。技术发展有两面性:一方面让人们更好地掌控时间,另一方面又让人成为时间的仆人(被时间所掌控)。
(一)概念内涵
必须明确三个概念内涵:技术、时间、仆人(主人)
①技术。技术,可以理解人们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处理事务的一些技能方法,也可以理解为科学技术。比如学习和工作的作息时间表,可以让人们按时作息;工作日程安排,可以让我们工作有计划,处理事务有轻重缓急。科学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如科技产品,能让人节约出大量时间。机械化操作,人工智能应用,网络平台的便捷、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这些都是技术给时间以便利。
②时间。时间是一个粗象概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正因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人与时间的思考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有的话题。生命有限,但是一个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分配和利用,让生活更充实,让时间效能价值最大化。
③仆人与主人。
仆人:“成了时间的仆人”,这里是一个比喻。时间成为主人,来掌控人、驱使人、役使人,人处在被动状态,没有了自我支配时间的主动权,丧失支配时间的主体地位,为时间活,不是为自我活着,这就是成为时间的仆人。
主人:独立思考,灵活支配,主动掌控自己的时间。
(二)作文立意
不能脱离材料语境。作文材料已经暗含立意,这一点考生都可以做出判断。但要注意立意不能脱离材料语境,如单纯论述“做时间的主人”,则不合作文思辨要求。“主人”是相对材料中的“仆人”而言,“仆人”是由技术引出。所以论述是在“技术发展对人的时间控制”这一大前提下进行。
明确立意大前提。站在“利用时间”的角度来看,技术是什么?技术是人们合理利用时间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技术由人创造并为人所用。技术应该是由人来掌控,而不能掌控人。技术和人,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庄子言“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们用物、役物而不为物役使,靠的是清醒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掌控。所以,作文立意为“做时间的主人”,论述的范围确定限定在“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之内。
(三)思辨关系
话题: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
人对时间的态度:
掌控VS被掌控
做主人VS做仆人
在技术发展的前提下,探讨人如何科学利用时间,既要利用技术掌控时间,又不被时间役使的话题。技术只是引子,时间是论述主体,论述的思辨性体现在“主人与仆人”上,落脚点在“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上。
有以下三层逻辑关系:
第一层:善用技术的人能更好地掌控时间。不可否认,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我们因善用技术之利而高效利用时间,甚至能赢得时间、争取时间;
第二层:被技术支配的人则被时间奴役和掌控。有些人,因过度地依赖技术,因为习惯成自然,因为缺乏独立思考的自主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自我,成了时间的仆人。
第三层:善用技术掌控时间,还须有个体思维、自主意识,灵活掌控时间,成为时间的主人,成为“我”的主人。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干出最有意义的事情,实现生命最美好的梦想。
驭技掌时,做时间的主人
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装上了掌控时间的引擎,也可能化作束缚自由的枷锁。唯有驾驭技术、掌控时间,方能避免沦为时间的仆人,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
技术是利器,能为我们拓开时间疆域
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对时间的解放与拓展。古人为传递一封家书,需耗时数月跨越千山万水;而今5G 通信让天涯变咫尺,视频通话瞬间消解时空阻隔。从前学者皓首穷经方能梳理的文献,如今借助数据库检索,几分钟便可获取核心要义;往昔农民 “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劳作,因智能农机的普及而效率倍增。这些技术突破如同为时间插上翅膀,让人类在同样的生命长度里,能完成更多探索、创造更多价值。当敦煌壁画通过数字技术永恒保存,当量子计算将复杂问题的求解时间从百年压缩至秒级,技术正以工具理性拓宽着时间的维度,让有限生命得以触及更广阔的天地。
技术是陷阱,会将我们拖入时间漩涡
然而,技术的滥用往往使人们反成时间的囚徒。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像精密的沙漏,将完整的时间研磨成碎屑,无数人在“下一个” 的诱惑中刷走了清晨与黄昏;即时通讯软件的提示音如无形的绳索,把注意力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看似在 “高效沟通”,实则被信息洪流裹挟着疲于奔命。当 “未读消息” 的红点成为挥之不去的焦虑,当 “24 小时在线” 成为工作标配,技术便从解放者异化为奴役者。就像古罗马人曾被角斗场的喧嚣吞噬,今人也常被手机屏幕的光影俘获 —— 我们以为在掌控时间,实则在技术编织的牢笼里,成了被时间驱赶的陀螺。
以自律为锚,善用技术掌时舵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以自律为锚,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番茄工作法用25 分钟的专注周期对抗碎片化,是自律驾驭技术的智慧;钱钟书在牛津求学时拒绝安装电话,以纸笔守护完整阅读时光,是坚守时间主权的定力;樊锦诗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壁画,却始终保持手写笔记的习惯,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这些例子都在证明:掌控时间的核心,是明确 “技术为我所用” 的原则 —— 既善用智能设备规划日程,也能果断关掉屏幕与自我对话;既借助搜索引擎获取知识,更保持深度思考的能力。如同航海者既需风帆借力,亦需锚链定航,唯有以自律划定边界,才能让技术始终服务于时间的价值创造。
站在技术狂飙的时代路口,青年当深知:技术是船,时间是海,而人必须是掌舵者。不被算法裹挟,不为效率焦虑,以自律为舵、以理性为帆,方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因循守旧。如此,方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淀为生命的重量,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