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什么呢?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就是生存需求之后,第二层就是对安全的需求。而实际上,人的安全需求与生存需求息息相关。而安全需求缺失的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什么样的人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呢?英国德比大学的心理学家 James Brookes 曾经做过一个研究,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也会让身边的人感到缺乏安全感,如果你身边的人会给你带来以下四种感觉,或者你身边的人和你相处时会有下面的感觉,那么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就中了“缺乏安全感”的招了。1. 不安全类型的人会让你对自己也感到不安全。你和一个刚认识不久的人呆在一块儿,突然你发现自己好像有哪里不对劲了。假设这个人是你家小孩玩伴的妈妈:她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言辞中简单明了地透露出她眼下拥有的一切——工作上肩负重任、家庭和睦安康,人际关系良好。在你遇到这个人之前,你这一天还挺美好的。但现在,你开始怀疑自己生活中曾经获得的一切赞赏和成就了。不管是在社交聚会还是生意场合中都有可能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总有一种魔力,通过向所有人展示自己多强大来让别人体会到自己的渺小。在这样的人面前,人们很容易开始自我怀疑,进而陷入一种自我折磨的状态。2. 不安全类型的人需要展示ta的成就。当人们滔滔不绝地吹嘘自己高大上的生活、用精英式话语体系谈论问题或有个出类拔萃的孩子时,他们或许只是为了说服自己是非常有存在价值的。成就感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需要展示出自己的成就来让他人相信,他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而同样安全感不足的你,会因为他们展示出来的光鲜亮丽而受到打击!3. 不安全类型的人经常谦虚自夸。“谦虚自夸”是通过用自我贬低来掩饰自夸的一种现象。你在朋友圈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一个熟人抱怨她即将去各处出差(由于她身负重任),或是抱怨他得花时间观摩孩子参加曲棍球比赛(顺便说一句,他们赢了)。这种实际在炫耀的“朋友圈抱怨”还挺常见的,归根到底他们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也许这就是让你感到不舒服但又不知道怪谁的原因。 4. 不安全类型的人总是抱怨一切都不够好。内在自卑的人可能会表现出自己要求很高。虽然你很清楚他们在装,刻意充内行,但这也很难动摇他们比你厉害的感觉。也许你能猜到,他们所谓的高标准是维护他们的手段,不仅证明他们比其他人都好,也让他们让自己保持严厉的自我评价标准。 也许你能猜到,他们所谓的高标准是维护他们的手段,不仅证明他们比其他人都好,也让他们让自己保持严厉的自我评价标准。 如果你基本上不会感到不安全,只是在以上这四种类型的人出现的时候才会感到不安,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人把自己的不安投射给了你。你也需要审视一下自己,你是否是这四种类型中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也给别人传递过这种感受呢?为什么人们会缺乏安全感呢?多数人只是有时缺乏安全感,有一小部分人却总是处在这种状态中。成长的环境、旧日的创伤、近期失败或拒绝的经历、孤独、社交焦虑、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完美主义,或者有着苛刻的父母或伴侣,这些因素都可能是造成这类人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以下是安全感缺失的三种常见形式:一、由近期失败或拒绝的经历造成的安全感缺失。生活中最近发生的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情绪以及对自身的看法。一项针对“幸福感”的研究显示,近期的经历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高达40%。影响幸福感的首要负面因素是一段关系的结束,其次分别是伴侣去世、失业以及不良的健康状况。考虑到个体的幸福程度影响其自信水平,遭到失败或拒绝往往会对一个人的自信带来打击。《今日心理学》杂志的一位作者Guy Winch在他的著作《情绪急救:治愈拒绝、内疚、失败等其他日常伤害》中写到:遭到拒绝会使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对自身和他人都产生更为负面的看法。而我们中原本就有着较低自尊水平的人往往对失败的反映更为强烈。一次类似丢掉工作的经历可能会把他脑海中关于自身价值的负面想法全部攫取出来,再次激活。二、 由社交焦虑引起的安全感缺失。在类似聚会、家庭团聚、采访、约会的社交场合,许多人都会感到不自信。害怕被他人评价(并被发现自身的不足)会使我们感到焦虑、难为情。因此,我们要么尽量避免此类场合,不让自己因为参与社交活动而感到焦虑,要么就任凭自己在社交时感到不适。过去的经历可能使现在的我们缺乏归属感,认为自己不重要、毫无趣味,或者怎样都不够好。很多安全感缺失的人提到:初高中时被同伴欺辱、孤立的经历,对他们成年后的自信心有着持续的消极影响。如果父母总是批评你,要求你受人欢迎并且成功,你可能会对他人的评价过度敏感。这类安全感缺失是由对自身价值,以及他人究竟在什么样的程度上评价我们的错误观念引起的。通常情况下,比起评价他人,人们更关注究竟怎样才能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那些总是评价、排斥别人的人往往是在掩饰自己安全感的缺失。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评价往往不那么准确:他们更看重一个人的外貌特征而非内在品格。三、 由完美主义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我们中的有些人对自己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他会想要最优异的成绩、最佳的工作、最完美的身材、装饰得最好看的房间或房子、爱干净有礼貌的孩子或者理想的伴侣。不幸的是,哪怕我们非常努力,生活也不会事事如意。总会有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超出我们的控制。老板可能非常严厉、工作机会可能很少、伴侣可能不想对我们太过投入,或者我们天生就很难瘦下来。如果你因此持续处在沮丧的情绪中,一直责备自己不够完美,你就会感到没有安全感、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尽管全心付出、努力工作会让我们比他人优秀,但完美主义也会带来一些不健康的负面影响。不停地否定自己、担心自己不够好可能会导致抑郁、焦虑、饮食失调或者慢性疲劳。那么,如何战胜我们的不安全感呢?不同类型的安全感缺失,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下面,我们结合德芬老师30节《大脑幸福课》给出一些应对的方式,供大家参考。因遭受失败或拒绝引起的安全感缺失,我们给出以下这些建议:1.接受失败或拒绝,面对自己所遭受的痛苦,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治愈、适应新的生活状态。在《大脑幸福课里》提到,如何从痛苦逆境中振作起来,有三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要知道,称为3个P。个别(personalization)、普遍性(pervasiveness)和永久性(permanence)。个别化:即相信我们都会出错。
普遍性:即相信一个转念就足以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
永久性:即相信伤痛会永远存在。这三个要素告诉我们的是:在漫长的人生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不要害怕出错,甚至我们还有经常性的去试错,并且要勇于试错;出错的后果,或许会带给我们短期或长期的伤痛,不要被这种伤痛所困扰,只是因为我们没有以正面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它而已,其实,有时只需要一个转念,就能调动你体内那些能最好地解决核心需求所面临挑战的内心力量,和相关的体验。要知道,当下我们所逃避面对的困境、痛苦、挑战等等,都会在稍晚的时刻,以更严峻、厉害的方式呈现,逼着你不得不去好好面对。所以,不如就从现在生命当中的一些困境、挑战开始练习,在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痛苦,可以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2、听从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走出去融入生活。同时和朋友家人联系,听听你信赖的人的意见,从而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获得安慰。3、不要害怕失败,也不因为一次的失败就放弃,坚持下去,不断向目标靠近。必要时敢于采取新的解决方案。因社交焦虑引起的安全感缺失,可以尝试如下建议:1.对你的内在批判者进行反驳。提醒自己你可以是有趣的、使他人快乐的,可以是一个出色的朋友或伴侣。2.提前准备。想一想社交时你可以谈论的事,比如新闻时事、你看过的电影、你的爱好、工作或家庭。3.避开社交场合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当你感到不安的时候,去聚会或约会吧。一旦你融入其他人中,你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一到两次后,你就会习惯在社交场合出现。4.为自己设立一个有限的、可行的目标。比如和一两个新认识的人交谈,或深入地了解某个人的工作和爱好。刻意关注其他的事情以减少对自身的过多关注。仔细观察、并发现其他人可能正拥有的感受或正在做的事。你有没有发现一些你和他人的相似之处或者能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如何战胜完美主义,给出一些建议如下:1.试着用你付出的努力去衡量自己,而不是努力的结果。前者总是可控的,后者却受外部因素影响。2.想一想如果你的工作有了10%的提升,会带来哪些不同。不停地检查、回复每一封邮件真的值得吗?3.完美主义通常是由“全有或全无”的观念引起的,试着去寻找中间区域。有没有一种更为理解和同情的方式去看待某种情况?当你评价自己的时候,有没有把自己的处境考虑进去?哪怕一件事的结果不尽人意,你是否也能从中受益?4.完美主义者的自尊往往是有前提的。处于优势时,他们欣赏自己;而当事情不如意时,则厌恶自己。你能试着在自己表现不够好时同样喜欢自己吗?多关注自身的内在品质,比如性格、真诚、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你的成绩、薪水和受欢迎程度。好了,具体的方法有了,我们还要注重自己身心层面的调节,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做一个在线的练习——“心智演练法”:首先,让自己安定下来,深呼吸几次,集中注意力。挑出一项你正在面临或者是困扰你很久的挑战,然后从一个很高的角度鸟瞰它、观察它。想想它激起了你的哪些反应,以及你希望自己将来如何解决它。接下来,唤起一种你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关怀自己的感觉,一种对所有给你造成困难和痛苦的事情怀抱同情的感觉,找出一种勇气和决心的感觉。关于挑战,要意识到自己是得到保护和支持的。慢慢地吐气,放松一点。想象自己正在着手处理这项挑战,与此同时要表现出很好的自我控制,要保持合理的冷静,虽然同时也要保持意志坚定。然后,开始为自己可能去做的事情制订一个计划。想象一下你如何从心灵当中已经感到充实和满足的一个角落出发去应对这一挑战。想象在你应对挑战时有一种总体上平和、满足和爱的感觉。把所有的负面体验都放在一大片平静无忧的意识空间里。想象一下在处理这项挑战时如果保持大体上的平和、满足和爱的感觉,会有哪些好的结果。让对这些好结果的了解和感激之情激励你在未来真正应对这一痛苦或者挑战时,能够采取顺应模式。通过心智演练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爱与满足,不再关注负面的情绪;当痛苦和挑战来临时,我们可以凝聚起正能量去面对和应对。对应获取安全感的问题,张德芬幸福研习社里除了《大脑幸福课》以外,还提供更多配套的辅助课程,如德芬老师亲子解读的《重新发现自我》在这节课程中,德芬老师将教给我们:不管你在任何的负面的状况下,负面的情绪之下,就一定要维持一个观察者的灵在,同时带着一个谦卑臣服的心,知道这是宇宙透过你在体验人生,让它好好的去发挥,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样事情。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才是所有关系状态的根源。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往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能处理好因关系而引发的各类问题;一个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往往拥有糟糕的人际关系,而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无法很好的解决。可以说,相信自己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否定自己的人,更容易否定别人;责怪自己的人,更容易指责别人;忽略自己的人,也更容易忽略别人。正如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内心的样子。真正的安全感,只来自于我们内心对自己的信任、尊重与肯定。即使我们有来自童年的阴影,我们也可以通过成长去改变自己,在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中接纳自己,在完整接纳自己的过程中相信自己,在持续相信自己的过程中欣赏自己,在懂得欣赏自己的过程中完善自己。若能如此,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收获一个越来越满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