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到屈原投江:一双鞋揭开古人投河的隐秘真相

你说,这人呐,活在世上,谁还没个想不开的时候?可要是真走到了绝路,为啥古人投河自尽前,都得脱鞋呢?这里面门道可深了去了,今天咱就唠唠这事儿。

先讲个故事,你肯定听过《孔雀东南飞》,里头那女主角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不愿改嫁,最后投河自尽。诗里写得清楚,“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瞧瞧,脱了鞋子才跳进池塘,这可不是偶然。早在两汉时期,投河前脱鞋就成了大家默认的规矩,这背后,其实和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分不开。

在古代,入室脱鞋是基本礼仪,《庄子・杂篇・列御寇》里就有 “宾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屦跣而走” 的记载,意思就是客人通报列子,列子赶忙提着鞋子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可见古人对脱鞋这事儿多上心。汉末官渡之战时,曹操听说许攸来投奔,高兴得连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跑出去迎接,这事儿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可见古人对礼仪的看重。

而且两汉律法规定,待罪之人不能穿鞋,像《汉书・匡衡传》里说 “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谒者诏衡冠履”,《汉书・董贤传》也有 “(贤) 诣阙免冠徒跣谢” 的记载,都能证明这一点。所以说,古人投河前脱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遵循一种礼仪规范,就好像在跟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带着一种庄重和仪式感。

再往深了说,古人脱鞋投河,还有证明清白的意思。古代女子地位低,贞洁对她们来说比命还重要。要是遇到被强夺贞洁这种事儿,很多人都不会选择报官,而是一死了之,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清白。就像战国时期的屈原,因为国事糜烂,自己又报国无门,最后投汨罗江自尽。当时人们没亲眼看见他投河,可为啥断定他是自杀殉国呢?就是因为在汨罗江畔找到了他的鞋子。

还有那些被婆家冤枉、受了委屈的女子,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又没处说理,也会选择投河。她们把鞋子脱在岸边,就像是在告诉世人:“我是清清白白的,我死是因为这世上没了公道,我要用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一脱鞋,看似简单,实则是她们对不公命运的一种抗争,也是对自己名誉的最后守护。

除了礼仪和证明清白,古人投河脱鞋还和鬼神之说有点关系。古人相信,鞋子是贴身之物,和自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种特殊媒介。俗话说 “宁试人棺,不试人鞋”,就因为鞋子太私密,不能随便让人试穿。

古人觉得,家属能通过鞋子找到死者的尸体。以前还有种说法,家属得知有人投河死了,会找来道士和尚超度。道士到了河边,就把死者的鞋子扔进河里,说鞋子沉在哪,尸体就在哪。这说法虽然没啥科学依据,但也能看出古人对鞋子的特殊看法,觉得它能指引人们找到死者,所以投河前把鞋子留在岸边,也是想着能让家人找到自己,不至于死后尸身无着。

还有一个原因,古人特别忌讳 “横死”。

啥叫横死呢?就是意外死亡,像溺水、跌落这些。按照古人的观念,“横死” 之人不能进入家族祠堂,享受后辈供奉祭祀。投河自尽虽然也是非正常死亡,但只要能证明是自杀,家族祠堂大多还是会收纳死者并进行祭祀的。

古人投河前把鞋子整齐地放在河边,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是自愿投河,不是意外横死,这样死后才能回到家族,得到应有的归宿。这小小的举动,背后是古人对家族归属感的深深眷恋,哪怕死了,也希望能和家族在一起。

你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脱鞋动作,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门道,和古人的礼仪、观念、信仰都息息相关。这也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待死亡其实很慎重,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留下一些信息,让后人能读懂他们的心思。

这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下次再看到影视剧里古人投河脱鞋的场景,你是不是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呢?说不定还能跟身边的人好好讲讲这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文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