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内心”纳“自己”做自己的摆渡人

最近看到一本书,看了序言之后,脑子里突然想起苏芮唱的一首老歌:跟着感觉走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

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温柔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留我

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

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

梦想哪里都会有

……

这首轻松欢快的乐曲,曾唱出了多少人心声:

强调自己的行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要悖逆自己的内心、委屈自己以迎合他人,也不要让身边条条框框成为套牢自己的藩篱。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我们有太多的精力被残酷的现实所消耗。

身为女性,更是如此。

在家里孩子的事,家务事样样得参与,烦,还无法言喻。

在单位工作不能懈怠,人际关系需要维系,身心俱疲。累,也只能挺着。

在快节奏时代的今天,竞争激烈,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有时这种压力如浪潮般扑面而来,令人窒息和发疯。

越是这样,我们越需要理性对待,不被外因困住自己的内心。

今天,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真正的自我成长,应该是把心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声音,调整生活重心和节奏,正视感觉的重要性,能量的重要性,节奏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不迎不拒,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本书就是《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该书封皮

作者罗近月,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国内最专业心理网站“壹心理”专栏作者。

其作品曾被“心理公开课”“武志红”“张德芬”以及《人民日报》《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报》等2000多个心理平台及媒体转载。

十年专注自我成长领域,陪伴迷茫中的女性看见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

该书主要内容讲述了获得幸福的真正途径是向内看,向内探索,取悦自己而不是他人,或者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竞争、比较和抓取。

如果大家还是执着于外部抓取、获得,人生的痛苦只会越来越多剧烈、严重。

一,从“黑屋子”里走出来,与曾经失散的感觉重逢

一直以来,大人眼里的优秀孩子应该是性格外向开朗、聪敏伶俐,有了情绪不能表达,否则就是脆弱无能,喜欢读书和独处那就是书呆子……

从小被灌输的思想都是要你向好的看齐。孩子都希望自己是最好的,努力地把那些“不好”部分全部关进了“黑屋子”。

百度图片

于是,孩子丢掉真实的自己去迎合大人,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痛苦和迷茫随之而来,但还是会提醒自己向着“光明大道”走去,违心地学会用别人的眼光来评价和挑剔自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三层: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灵魂需求。

精神和灵魂需求住着的都是人的天性。磨灭和遏制天性,人很难快乐!

我一朋友,不仅颜值高身材好,还能歌善舞。奈何她出生在部队大院,从小被父母管教很严。

身为女孩,却不能穿裙子,就连平日里的一言一行也有一套标准。为此标准,她没少挨打、被关“禁闭”。

即使这样,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背着大人,偷偷地练习舞蹈,直到她考上大学,进了音乐学院舞蹈系,她父母才默许了她的选择。

在我们身边,相信会有无数人曾被大人“伤害”过。成年人的标准不一定完全正确,种地都讲究因地施肥,何况育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差异,就像树上不可能长出相同两片叶子,用一个模式定位人生有失偏颇。


百度图片

科学的做法就是发挥天性,找回感觉,倾听自己内心声音,从心出发,冲破套牢自己的藩篱,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允许。

二,找回感觉,不迎不拒活自我

还记得海灵格的诗《我允许》吗?

……

我允许我就是这个样子

外在是什么样子,只是自我的积淀而已

若我觉得应该是另外一个样子

伤害的,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

就是允许

……

在很多人心里,都渴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于是我们去学习模仿别人。

在模仿过程中,会遭遇碰壁,会有一种身心分离的错位感,就是你明明想在那里,而自己却在这里。

书中写到:人生里的错位,是让意识上线的好机会,是你新生命萌芽的起点,它打开了探索真实自己空间。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从碰撞中获得确认自己的信息,获得宝贵的“自我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让你在努力活成别人的路上有壁可碰,才会有意识地开始觉察,然后一点一点把生活中的你打碎重组,让错位感消失,活出一个完整的喜欢的自己。

成语东施效颦,说的就是不尊重“自我差异性”盲目模仿的故事。


百度图片

越国女西施,美貌出众,举手投足间散发着迷人魅力,即使略施脂粉,也能美得倾国倾城。哪怕是她因身体不适,手捂胸口,别人也会心生怜爱。

东施,与西施邻村,也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天性,也想美得和西施一样。于是开启了全盘模仿西施模式

她看西施手捂胸口都会很美,自己也手捂胸口,眉头微皱地穿梭于乡人之间,结果不但没有人心生怜惜,所到之处家家闭门、人人躲闪。

原本是想借助模仿西施来博得观众,结果出丑成笑话。

蒋勋老师曾说过,女人的美是做回自己。

允许别人如他所是,允许自己有瑕疵,不觊觎别人的美,不贬低自己,内心自然会宁静,面部自会柔和,即使没有倾国倾城貌也是芬芳人。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所遭遇到的痛苦是人生中的裂缝,你所感觉到的都是你的意识在觉醒,这种觉醒就是慢慢靠近真实自我的光。

假如东施活在现代,应该庆幸出丑事件。从这件事中,她如果再学会自察、自爱、接纳,做回自己那就是双赢。

我们要允许有更多的裂缝出现,照进来的光越多,离真实的自我越近,不去抗拒生命,容许生命经由你而活出自己。

三,用成人之爱活出真实的自己

在生活中,最难处的就是关系。无论是亲子、还是亲密关系莫不如此。

我们时常掏心掏肺地对待他人,却得不到回报,于是你很失落,沮丧,甚至抓狂。

其实,这是因为你不了解成人之爱与孩子之爱间的区别。错把孩子之爱用在成人关系身上。

孩子之爱


孩子之爱是一种更纯粹理想的交换:我爱你就会把一切都给你,也要你满足我一切需要。

爱的本质就是因被满足而存续,否则就变得充满抱怨、指责和肆无忌惮地伤害。这种爱不具备自我负责功能,显得十分脆弱和飘摇。


成人之爱

而成人之爱,就是我对你的爱不会因你而改变。是一种更高级的自我负责的爱。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哪怕选择不如意也不会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的爱。

这种爱,具备承受失望的能力,允许关系里出现不满意情绪。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亲爱的自己》,女主张芝芝为家庭付出了一切,全心全意照顾老公孩子,对婆婆孝顺体贴,最终换来的却是老公刘洋的瞧不起,甚至出轨并为了别的女人动手打了她,还以离婚相要挟。

为什么全心全意地付出,得到的不是爱和尊敬而是无数次伤害?

要知道,虽然成人之爱,是最理智长久的爱,人人都渴望。但除了无条件还不能忽视自身需求,丧失内在力。

张芝芝属于典型的付出型人格,她在这份爱里完全丧失了自我;刘洋的却是孩子之爱,自私,贪婪,他的爱脆弱易漂移。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对他的爱已满足不了他的需求,他的爱转移到别的女人身上。

在《不迎不拒,向喜而生》这本书里,作者指出,处理这种家庭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躬身入局,用润物细无声之力化解所有。

如果你想要解决困局,就必须先把自己放进局里,把自己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就是试着处在对方位置,冷静地审视你们之间矛盾。通过细心观察体会,在生活中试着调整自己的步伐,努力做到与对方同频共振。


不急不躁,而不是用力过度,盲目付出,给对方更多厌烦自己的理由。

婚姻中出现问题不可怕,离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婚姻里不觉醒,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至于迷失自己。

舒婷的《致橡树》里这样说: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每个女人都应该如木棉一样去爱自己的伴侣,爱地刚刚好,能够支持陪伴爱人,也保有自己的一份天地,活出自我。

写在最后:

活出自己,是每个女人梦想。

但人往往到了一定年龄才能悟出其中的精粹。这时候会在心里说,如果我早一点懂得这些道理该多好,就不用多走那些弯路。

庆幸的是,这本书对于现代年轻女孩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礼物。越是尽早看到,受益就越多。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喜欢看光明里睡着的那一个是我们的本能;而看黑暗里醒着的那一个才真正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希望我们都能掌握住自己的命运,不迎不拒,向喜而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