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玮对于“读书无用论”的反击,看了让人大快人心

在知乎上,有人发表了这样一则关于读书的言论。

"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是别人的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得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读书,说到底只是种暂时的逃离,真正的智慧还得从生活里获取。"

我想说,这条言论比较狠,可以让那些对于读书摇摆不定的人做出不读书的决定,也"一针见血"地讽刺了那些爱读书的人。

最近,刷到了张佳玮的看法,他这条内容比较早了,13年的,不过现在拿来用用也未尝不可,因为社会更浮躁了,但是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一点没变。

他是这样逐句去分析,去反击人们对于读书的偏见的。

"千万别对读书指望太多。"

这句话是万能的废话杀招,怎么着都不会错。"千万别对性生活迷恋太多"、"千万别喝太多酒"、"千万别睡太多"、"千万别太劳累"——总之,"千万别太多",万能句,套什么事上都有效。等于没说。

“终日读书,而放弃了真实的生活才是悲剧的开始。”

“真实的生活”和“终日读书”矛盾么?以前有种观点,“你不能这样啊,你没有生活”,非得下乡劳动,才叫做生活——哦对了,那是文革时候的理念。合着吃喝睡读书不是生活,别的才是“真实的生活”。等等,“真实的生活”归谁定义?上帝还是你?

“你并不会更聪明,因为你的经验全是别人的二手经验;你也不会更博学,因为书上读来的东西你并没有真正去验证;你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因脱离生活而愈加沉默。”

句句让人拍案大笑。

文明社会至今的一切传承下来的技艺法子,都是二手经验。第一手经验归山顶洞人。博学和真正去验证的关系……是想说司马迁其实知道个屁么?还会因终日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一来这是典型臆测,二来神思飘忽是坏事?还脱离生活而更加沉默——神思飘忽就脱离生活了,这位是生活在朝鲜么?再者,沉默怎么了?沉默是坏事?

“读书,说到底只是种暂时的逃离,真正的智慧还得从生活里获取。”

这句又是胡扯淡。敢情读书不是生活,是死掉了?还“真正的智慧”,这又是典型的抓住一两点生活小经验总结,就觉得自己掌握了人生真谛的主儿。最搞笑的在于,这位从头到尾,对生活、经验、知识、智慧 ,定义之狭隘,令人震惊;而且充满了揣测和擅自定义。简单说吧,这位才真是”耽于幻想而神思飘忽“的典型——当然,似乎他不提倡读书,所以应该怪不到读书上面去。

其实归根结底,关于读书的争论,是包含两类人的。一类是爱读书的人,一类是不爱读书的人。有些爱读书的人是嗜书如命的,他们喜欢读书,也喜欢收藏书,钱用来买书一点也不可惜,看着还没吃进去的那么多精神食粮,以及已经吃下去的那么多精神食粮,心情十分愉悦。那不爱读书的人呢?有些喜欢社交,忍受不了孤独,喜欢参加各种社会集体活动,或者这些都不喜欢的,那也有自己喜欢的事情要做,比如玩游戏玩手机等。不爱读书,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自然就会觉得读书没有用了,甚至觉得读书的人脱离现实,幻想居多。那合着沉迷网络世界的人就不脱离现实了?

一、书籍还是要指望的

我们今天活在这世上遇到的种种事情,挫折也好、痛苦也好,我们迷茫困顿,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其实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即使找不到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事件,那总归也会有类似的事件,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们的一生太有限了,过去的阅历也太少,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是非常小的,我们无法独自解决自己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们经常会参照周围人的经验,现在网络发达,我们也会参照很多优秀人物的经验,包括生活哲学和处事经验等等。

但是这些,还是太有限,因为纵观自己所处的时代,还真的有可能找不到与自己相同困惑的人存在,即使那个人存在,当你们同样困惑的时候,也是不好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得指望书籍来给我们支招。也许我们携带小时候的三观,在毕业以后无法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了,我们痛苦迷茫,看不到自己的价值,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依靠书籍来重新塑造自己的三观;也许我们希望做个独立的女士,但是挣脱不了现有的环境,那我们就可以在《简爱》和《傲慢与偏见》中寻找答案······

(当我们迷茫困顿,其他人又帮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如果自己硬想一种办法,想不出来还拼命想,甚至想的都精神游离了,这才是幻想。没有结合自己真实的情况,也没有联系理论的空想才是幻想。)

人在迷茫困顿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寻求精神寄托,信仰宗教。但是我认为,如果了解不够透彻,信仰不够坚固的话,遇到事情还是很容易崩溃的。所以不如从书中不断寻找似曾相识的人,也不断汲取知识的力量,让我们的内心能够更加强大。

二、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最大的偏见恐怕就在于说对方沉迷幻想了吧。其实这也是认知的狭隘。交友、聚餐、上网、游戏、散步、打球,其实都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为什么读书就不能是一种生活方式呢?

如果你说读书是精神活动,所以是幻想,那么我想问,散步和上网的时候感觉到的愉悦也是幻想吗?难道实实在在的愉悦是幻想出来的吗?是不真实的吗?其实,这两类活动都是和精神上的享受分不开的。只不过,爱读书的那些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的愉悦程度更大,所以他们心甘情愿放弃无用的社交而选择读书,来喂养自己的心灵,熏陶自己的精神世界。

喜欢读书的人,可能是在一天阳光明媚的午后,坐在阳台上,边喝茶边读书,作为消遣娱乐,这也未尝不可啊。喜欢读书的人,在认真的时候,可能拿着一本严肃的书籍,边读边圈圈点点,想要掌握每一个知识,这时候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读书的人,也可能希望在书中寻找解决自身困惑的办法,一边读书,一边联系自身实际,或者一边读书,一边联系社会现实,这些恐怕和幻想没有半毛钱关系。

三、关于二手经验

张佳玮说的那一点,我是比较赞同的。"文明社会至今的一切传承下来的技艺法子,都是二手经验。"我们今天很多的经验都是二手的,即便是创新,那也是沿袭原有的经验,不可能横空出世一个套路。

就像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自己一开始也并不是什么都会的,都是按照之前无数人探索好的工作方法来展开工作的。如果你说你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但是我想说,世界上诞生第一份这种工作的时候,前人就在不断探索中慢慢总结好了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还有一些流传甚久的道理,比如福祸相依、欲速则不达等等,这些道理都是前人经过多年总结验证,发现没问题才流传下来的,这对我们来说属于二手经验,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我们的一生太有限了,等检验完这个道理没问题之后,恐怕我们都老了。

所以,对于经前人检验没问题的东西,我们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但是不要无脑用,用的时候,仔细品品,看是不是这么个理儿,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也能使自己的各种思想和实际体验更加深刻。

四、真正的智慧应该从哪里获取?

喜欢读书的人可以从书籍中获取,阅历丰富的人可以从生活中品读智慧。但是仅仅从生活中未必能获取真正的智慧。

举个例子吧,有个姑娘,因为原生家庭不好,父母对自己也是不冷不热的,还老是打骂、攻击自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她异常敏感、自卑、脆弱。等进入社会之后,遇到一个人给她买了一顿饭,她立马感受到自己被爱了,所以就火急火燎把自己奉献出去了,结果遇到的是个渣男。然后,这个姑娘就想了:所有的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以后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你说,这个姑娘得出的是真正的智慧吗?在社会上所经历的"毒打"让她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三观吗?并不。反而是让更加缺爱的她再也不相信爱情,让她离自己期望的和谐美满的家庭又远了一步。这是什么人生智慧?这种观点只会把人推进火坑里。

但是如果这个姑娘提前读了很多书,了解清楚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给自己塑造的所有不合理的思维模式,那么她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谨慎很多,即使被骗了,她也不会因此否定所有人,而是会合理地看待自己这个遭遇,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

但是,靠生活也不是不能获取智慧,只是难度会非常大,除非那种小小年纪就经历了很多事,思考了很多,人生阅历十分丰富的人,才可能获取那么一点人生智慧。但是现实情况是,小小年纪经历太多的人,大多数都抑郁了。再放眼社会,中年危机压垮了多少人,抑郁症焦虑症的又有多少?如果他们有足够的人生智慧,就不会抑郁、焦虑。

所以,到头来,书籍还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综上,我认为获取人生智慧的最好方式是书籍和生活相结合。

上世纪七八十、八九十年代,一个人想跨越阶层很容易,随便做点什么生意就能发家致富,不需要太多知识。但是我们现在是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只靠实践已经不足以适应这个时代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时候,知识的力量是不可以被忽视的。而"读书无用论"的观点早就老掉牙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