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内幕——《何帆读书俱乐部》一周总结
国家政策是怎么制定出来的?各地方的规定又是怎么出台的?庶民关心国家大事也应该了解一下国家、政府做决策的“内幕”。
学习总结:
一、“黑匣子”模型。
传统的政策决策模型把国家视为一个单独的决策主体,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是为了让国家利益最大化。
国家清楚自己的利益,而且制定政策目标明确。如果有多个目标,就按照优先级排列次序。一旦做了决策就如同机器一样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
这有点像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然而,国家不是一个人在做决策,政府里有各种职能分工的人,他们有各自的利益和权利。他们有时相互协调,有时也相互竞争。
所以,政策决策就是政治,是政府政府内部错综复杂的斗争和妥协的结果。
二、组织过程模型
首先,政策决策都是组织机构的产物。
第二,政策决策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松散联合的组织结构。(从最高领导人到各级官员。)
第三,政府内部有分工,各司其职,导致各有各的利益和权力。
第四,组织最突出的特征是按程序办事。好处是提高政府效率,缺点是易形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第五,政府既要把权力分给各职能部门,又要协调行动集中控制。政府始终处于分权、集权的矛盾中。
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分工,分工就会产生利益和权利分散,协调起来就变得困难。
组织模型下国家决策的特点:
1.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博弈和妥协导致最终决策不是最优解,而是次优解。
2.多是对已有政策的修补,少有新政策。
3.多短期决策,难有长期决策。
三、政策决策的目标函数
从经济学讲政府的目标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一般情况下,人的职位越高月关注公众利益。经济学上称之为“共荣利益”。
四、政策决策的约束条件
1、财政条件。(有多少钱,办多大事。)
2、人力资源——人才。(没有得力的人,办不成事。)
3、多个目标间制约。(按下葫芦浮起瓢,不好弄。)
........
我们对政府了解越多,发现的制约条件越多。
其实不仅是国家,每个组织的决策过程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民众和员工,我们经常抱怨到的是国家和公司这样或那样的弊病,而只有我们了解更多国家和组织的约束条件,才能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
泛泛的批评非常简单,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后的意见才更有意义。
学员精彩留言:“决策就是国家对国家、中央对地方、部门与部门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未雨绸缪看上去很美,实际很难做到,理清事物发展的逻辑,针对性的作出决策可能更有效。这个过程中找到利益相关各方的平衡点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