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一位陌生人邀请你去看演出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什么是决定你去与不去的最大因素?外貌?生活层次?兴趣共同点?物理距离?同一个小区?同一栋楼?同一层楼?同一家公司?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学院?同一个年级?
2.信任:你还记得是怎样和你的朋友们结识的么?路上偶遇?主动搭讪?问路?看同一场演出?听同一场讲座?朋友聚会?Party?酒会?朋友介绍?合租?
为什么含有朋友带朋友性质的引荐,人们往往会安心许多?已经朋友的验证,担保?已经邀请人的验证?
3.物理上的位置远近,可以包含哪些要素?生活阶层同一?生活周边一致?日常活动范围一致?
4.同一个村,跟同一座镇,区别有哪些?生活半径?行政级别?可以看到的人?可以认识的人的人数?
5.当生活半径超出日常活动范围的时候,半熟人圈是否也就无从构建了?
6.熟人社会的产品有赖于哪些基础?物理半径?生活的时长?亲属的多少?历史的长短?
7.一个外地人来到一个新地方,是如何一步步融入当地社会的?
做客,邀请做客?一起做饭?
一群刚入学的大学生如何构建信任关系的?一起住?一起吃?一起上课?一起活动?一起谈论性趣话题?
8.同一所学校的信任基础为什么比同一个小区或社会上单纯的地理位置远近感觉上更稳固可靠?学校的人可以查询到? 此人已经过学校的入学认证及筛选?
9.是先有信任基础,还是先有兴趣一致?没有信任基础时,一致的兴趣是否能达成半熟人关系的促成?你会甘愿冒多大的风险去验证这个看似和你兴趣一致的人?
10.为什么一起玩网游,打cs会玩出感情,这种信任如何被构建起来的,有多少可以转化为线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