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小说是小资品味的标志之一,但我觉得他的作品一点都不小资。他的作品中被作为小资圣经的就是那部《挪威的森林》,但是这部书跟他大多数作品都不太一样。里面的人物也好故事也罢,都完全植根于现实。
《挪威的森林》被小资们津津乐道的部分,基本上都是里面提到的爵士乐、小说的名称,以及诸如“往杯中注入约三厘米的威士忌”之类的表达方式。基本上小资们的爱好就是各种名词(包括乐曲、书籍、时装、用品等)、名牌的罗列——特别是中国大众所不熟悉的名词,需要特别强调是中国大众,因为村上小说里提到的好些歌曲小说,在西方世界算是流行或者经典的——也就是说相对而言为人熟知的。当然,《挪威的森林》的那种无可言喻的寂寞和无所适从的感觉,也许才是触动心灵的主因,然而小资们依然只会背诵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和酒杯里三厘米的威士忌。
想起二十世纪初流行的一系列小资生活方式和语言、用品,基本都是利用了国内外信息不对称,小资们抢先一步接触到了哈根达斯、星巴克、挪威的森林,以及若干矫情无比的抒情经典或心灵鸡汤,于是就将其作为了生活方式的标志,所谓life style,其灵魂是久贫乍富+初吃螃蟹+我小众我优越的品位中心,佐以“你们都不懂我的痛”般的贱人矫情。半夜不睡+看欧洲文艺电影(DVD)+胃疼+喝冰水+星巴克+海藻般的长发+棉布长裙+逮谁睡谁后的空虚寂寞冷,构成了小资的全部精神和肉体生活。
后来的郭公敬明四爷青出于蓝,直接将小资们的心情总结为明媚忧伤,并且简单粗暴地在每一部小说里罗列名牌,终于为小资们所不齿。早年间的四娘作品算是集小资之大成,也就是说,在名牌和莫名其妙的泪水鲜血死亡与抄袭之外,还是有点点味道的。而那是个连nirvana 都还算小众陌生的时代。
返回来说村上,仿佛倒没什么可说的。村上自言,在追求语言风格和追求有趣故事的两条路中,选择了写故事。不晓得算不算打小资们的脸,因为他们一般都是以背诵“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类抒情词句为荣的。村上写的故事,好多都是充满幻想的非现实情节,往往与现实世界之外构建出一个想象出的世界,偏偏还与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线叙事也是他的拿手好戏,《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等全是这种方法。有时看似无关的两条线在某个点会交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海边的卡夫卡》双线交汇时最让我产生“啪”一声合起来了的感觉。他的短篇故事其实才是真正充满了奇思妙想,回忆起来脑子里顿时充满了各种片段,以至于我没法总结,总不能将读后感80%的内容都变成原文摘抄吧。不过无论是长篇短篇、超现实或者现实,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总是独自一人尽量少与外界接触,奉行着自我的生活理念,如前面所说,也许正是这种不可言说的孤寂,和在这人世间无所适从的感觉,才与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正如《挪威的森林》结尾:我在哪儿,我在哪儿也不是的地方呼唤着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