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作为英语听说训练的主要参照标准,大部分朋友一开始都不习惯,但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立竿见影的。不管你学什么英语,考什么类型的英语,听说过程中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语速。听新闻里的老外侃侃而聊似倒豆,自己说起来卡着如鲠在喉,结论,“My English is poor.”
关于听说训练的理论有很多,常常让人敬畏,但都不贴心。如果你把英语学习当一门学问,大多数情况下,你只好故纸堆里寻知音,旁观看热闹起起哄,没有实践的酣畅淋漓。
想立竿见影的提高听说能力,先从语速着手!
不要一味求“快”,快是表象,如果非得要有一个大白话式的要求,就是千方百计的跟上,不要跟丢了!英语界的某大师有过一套“一口气”法,如果对你有用,不妨也试试,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们一般讲英语的语速太慢了。在我系列文章的第六篇里,和大家分享过英语语速的快慢之谜,大家可以参考。其中提到的跟读朗读的方法也适用,一直在强调,希望多数可复制。
下面我将从听说两方面从时间的维度详细和大家分享。关于听,有的人说要听单词,有的人说要听意群,有没有人跟你提起过,用时间作为划分所听内容的标准?当下即是!在听的过程中,说话者有意无意中会有停顿,这种停顿就是间隔的时间点,本质上是说话人表达意义的相对完整的片段,有长有短,不一而足。以前和大家聊起过学唱歌的过程和学英语过程的类比,其中歌曲的曲调和英语的语调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但彼此的“节奏感”有相同之处,英语的节奏感怎么体现,就是这些停停顿顿形成的长长短短的“小句子或是小句群”。在这个过程中,用多少秒很自然的的说完几个词或几个小句,这是有讲究的,这样再分析下去才有什么弱化、连读、轻重等等,但你不要搞的这么复杂,抓住时间这一要素,在规定的几秒里尽量的感受老外是怎么给每个音分配时间的,这就是真体会,实践的模仿的跟读的越像就是真功夫,把那些所谓的语言学理论暂时忘了吧,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再讲讲说,给大家介绍一个不陌生的软件,如下图,ADOBE AUDITON。大家在跟读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可以把自己的跟读录下来,用软件对比一下自己说话过程中,一定时间段内轻重音的分布情况。该软件的好处就是声音的可视化,对比十分明确,建议大家不妨试试,当然也不要追求一模一样,大致相当即可。
在谷歌上随便搜索,大家就会找到“英语口语的秘密不在语速”的等等文章,坦白讲,我同意。我给大家介绍的是入手的方法,但学英语多年,甚至英语专业毕业的听说英语的时候还不那么游刃有余的,大有人在,你不想重蹈覆辙,就语速上花点时间吧。
新东方曾经引进过一本好书,如上。该书的作者在音频文件中一开始就让读者听了两段同一个印度十多岁的女孩讲的同一句英语。第一次的音频让人感觉,该女孩的英语水平基础太弱;第二次的音频让人感觉,该女孩至少在美国待了有5年。两个音频的唯一区别就是,第二个比第一个要讲的快!其中启示,不言自明。
大家如果对同传感兴趣,可以看看“梁潇方的个人博客”,她在业界有良好的口碑,我在此摘录一段和本文相关的她的个人体会:
英语语速一定要练习,mp3在电脑上播放,一边跟读其transcript,坚持几个月,语音语速将大有改善。或买一些有正确字幕电影、连续剧,跟读一段时间,听力会话将有很大提高。http://www.chinagemini.com/blog83.htm
真正实践的实战的人才有这样朴实的体会。这让我想起一位中国当代的伟大画家吴冠中的著名观点,“笔墨等于零”。老先生的话激起过很大的争论,贬损不少。但让那些自己画画甚少,以至于不太画画的评论家来指指点点,其实甚为可笑。老先生当年废寝忘食画画,可以七天七夜不顾个人形象,累了就睡,醒了就画,梳洗全无,胡子拉碴!在画作意义的提炼下,笔墨不是画的生命之树,只是形式的表现而已。老先生不是写论文的,是真正画画的!
你呢?是看看文字的还是真想把英语搞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