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某种事物的信仰或是痴迷,往往是那些成功者的修行,而不是走向功利的捷径。
文│肇启明
在商学院的课堂上,有两种书最吸引阅读者,一种是标榜成功者如何成功的赞歌式传奇,如杰克·韦尔奇的《赢》,另一种是讲述企业如何过山车式衰败的败因录,如本土财经作家吴晓波的《大败局》。这两年来,读了几十本成功者讲经布道的著作,在商业模式的深究与大历史的视角下,我承认我是一个悲观的怀疑者:那些时而占踞畅销书排行榜的布道者们的书,都可以扔进垃圾桶了。
或者,创业者大都喜欢看成功者是如何成功的,而罔顾失败者是如何失败的。在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成为那个失败者之余,便开始大胆畅想成功的未来。
对于成功学的鄙夷我并非空穴来风,也或者是西方商业书籍读得较多,对于本土商业的衍生物总是感觉伪科学的成分太重。
两年前我做过一次非正式的调研,在一个MBA的同学群里有意无意地打探我所关注的情报,将直接印证与道听途说的素材整合起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大多数所谓的企业文化都可以归结到虚无。
有一家承包电视节目的小文化公司,每天倡导员工读论语、背论语,其场面犹如传销公司的洗脑课。据说,这个小学文化的老板,自己把论语背得头头是道,逢人必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后来,这个节目因收支不抵,易主了。
这家小企业有其代表性。因为在我接触的公司中,皮包文化公司是最多的。讽刺的是,以文化包装的企业家或者公司,却表现出最没有文化的一面。
有一些从实业里摸爬滚打而来的企业家,他们在转型的大潮中终于意识到了他们应该去学习点什么。一项调查中显示,这些企业家学的最多的两项,便是中国传统智慧和营销。前者,被生搬硬套地运用到企业经营中去,后者,则是选择了大多从没从事过实业的人当做自己的人生与商业的导师。
我不知道在具体的企业经营中,还有没有比这些更虚无的“真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能让你的企业面对困难时如何突围吗?
这种生搬硬套见得的确不少。乔布斯制造出苹果手机之后,很多人把乔布斯不以满足时人的需求当做不做调查与研究消费者的依据,并美其名曰“创造需求”;马云成功之后,有一些企业家将马云近年倡导的“太极禅”当做精神信仰,认为这是未来成为行业之尊的重要砝码。
这两个例子的典型或者正好可以说明本土企业家所真正缺乏的。每当要创业或者正走在成就一家伟大企业的道路上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企业成功的真正内核。的确,乔布斯对心经与禅的迷恋,与其成功之路相佐伴。马云对太极禅的迷恋,也曾掀起一股潮流。只是,这些似乎都不是他们之所以为自己的原因。当乔布斯变成了乔布斯,马云变成了马云之后,这些才作为“花边”被外界所知罢了。
搞错了因果和前后逻辑,害处有多大就不说了。要知道,对于某种事物的信仰或是痴迷,往往是那些成功者的修行,而不是走向功利的捷径。如果创业者知道这一点,应该就不会把从成功者身上的表象当做商业路上的“葵花宝典”。选择脚踏实地、坚持和隐忍地思考未来之路,是谓实;选择那些机场里的大师、所谓商道的传销者,堕为虚。
还记得几年前看过一篇报道。在重庆缙云山有一个道长叫李一。一度,他不仅是那些求仙问道者的归宿,而且上山问道的精英群体络绎不绝:上至亿万身家的企业家和一线明星,下至凡夫俗子,都争拥地拜他门下。据悉,这位神乎其神的道长大谈养生与国学,不仅虚构弟子三万,更是号称身怀“驾驭220伏电”和水下闭气的绝技。
现在又多了一个气功大师王林,他的座上客有马云、赵薇、李冰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