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t 刚发布的时候,很多人才看了一眼,然后就有点接受不了。JavaScript 里的那些尖括号是干啥用的?!淦,说好的分离呢?Facebook 到底有没有从社区学到教训?
跟很多人一样,我一开始对于 React's JSX 的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效,也是将信将疑,这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但现在我已经爱上 JSX 了,每当我向新人推荐它,都感觉像在炫耀自己实际长得一点都不好看的儿子。
这里有一张作者儿子的照片,还是很可爱的。(我是图片)
除了标签和 JavaScript 混写外,我知道 JSX 也不是一个彻底的方案。实际上,它就是硬币的另一面,跟事物发展到某种程度就会出现的东西一样。想知道为什么,搬好椅子,我要开始讲(zhuang)课(bi)了。
第一阶段:没什么存在感的 JavaScript (Unobtrusive JavaScript)
还记得过去 jQuery 的大好时光吗?到处都是选择器和 DOM 操作。这时,标签是单纯的标签,脚本是单纯的脚本。嗯,这感觉还不错。
我们会像这样写标签:
<a class="hide">click me to hide</a>
像这样写脚本:
$('.hide').click(function() {$(this).hide();})
这样就可以下班了?并没有。
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案呢~ 我们的标签很纯粹!问题随之而来,我怎么在脚本里找到关于这个标签的所有逻辑呢?答:通读脚本,一行不漏。在某些极端条件下,你都不能随便动 DOM tree 结构,可能导致某些选择器失效,除非你通读代码。You see? 分离没有想象中的简单。脚本和标签的确是在各自的文件里,而实际上它们已经紧紧相拥在一起。新的维护人员必须看懂以前的人写的所有代码,否则容易炸(the guy who wrote these codes was gone ...)
严格遵守分离原则,带来的只有痛苦的维护和 debug 体验。每次你想改内容,都得担心会不会又有哪个选择器失效。或许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放下对分离原则的偏执,或许能更愉快地开发?
第二阶段:双向绑定
当前端们在 Knockout 和 Angular 里第一次见到双向绑定,好比约伯受尽千辛万苦见到耶稣。我们之中很多人毫不犹豫立刻抛弃了对分离原则宗教般的信仰,投奔声明式绑定的怀抱(直接在标签里声明:v-if v-else ng-for ......)。数据层变,UI 也跟着变;UI 变,数据层也跟着变。很干净,很明了。
每个库或框架都有它自己用来实现双向绑定的方式,但本质上做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先看看下面这几个来自比较流行的框架里的遍历数组的例子:
// Angular
<div ng-repeat="user in users">
// Ember
{{#each user in users}}
// Knockout
data-bind="foreach: users"
这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很少人意识到这个根本问题:我们正努力地把脚本嵌进标签里,而不是分离。这几个例子实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通过添加额外的属性来增强原生标签,借由脚本来解析实现。现在,我们能愉快地把脚本和标签以这种方式写在一起,是时候介绍 React: 硬币的反面了。
第三阶段:JSX
React 的 JSX 不够彻底,它也不过是这个想法所产生的成果之一:业界达成共识,标签和脚本应该放在一起。诚然,我们的宣传不够广泛。但只要你用过 Angular,Knockout,Ember 就能明白这个新方向了。像我上面所演示的,数据绑定式的标签写法就是不断地把脚本写到标签里。既然已经选择脚本标签混写,为什么还要加到 HTML 这种不严谨、松散、软弱无力的语言里呢?从一开始,浏览器对 HTML 的解析就很宽容,也不严谨。那么 HTML 还有实现声明数据绑定,变量遍历,逻辑判断的严谨的结构基础吗?
Facebook 认识到这点,JavaScript 更有逻辑,也是一门不错的语言来解决这两者混写时遇到的问题。这时候,转变再次发生:
Angular,Ember 和 Knockout 把 JavaScript 放到 HTML 里,React 把 HTML 放到 JavaScript 里
这一举措带来的益处是多方面的,直到你用上了 React 和 JSX 很久之后才能深刻体会到。React 的 JSX 完胜阶段二里提到的所有技术,因为以下理由:
编译时报错
当你在 HTML 里拼错,你根本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很多情况下,就是个被忽略了的运行时错误。例如:用 Angular 的时候,你把 ng-repeat 写成 n-repeat,页面什么都没发生;用 Knockout 时,把 data-bind 写成 data-bnd 也一样。它们能跑起来,但不会报错。
相反,如果你在 JSX 里拼错一个字母,它就编译不了。忘记关闭 li 标签?你难道不希望在写 HTML 的时候获得更丰富的反馈?
JSX 让这种必要的反馈成为了现实!这个举措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快速反馈能大幅提升生产力。像我在 Clean Code 课上讲到的:越快报错的方案,就是越好的方案。
解放 JavaScript 的所有潜能
把标签和脚本写在一起,意味着你能够享受 JavaScript 带来的所有便利,以及更严谨的标签,不像以 HTML 为基础的框架,类似Angular(应该指 1.0 版本)和 Knockout 那样只提供部分功能。
客户端框架(Angular 1 Knockout ...)不应该需要学习额外语法来循环声明以及条件判断。(虽然语法形式都类似)
React 避免了这点,而阶段二中提到的技术,各有各的语法形式。与此相反,JSX 看起来跟 HTML 挺像的,除了它用的是原生的 JavaScript 写法(刚开始看起来,确实有点不适应)。在一个以 JavaScript 为基础的生态圈里,不用学全新语法确实不错。
JSX,很多 IDE 已经有智能提示。以 HTML 为基础的很多框架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最后
JSX 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有,它是自然过程的一个阶段,所以无法逃避
(老文渣翻)
原文地址:https://medium.com/@housecor/react-s-jsx-the-other-side-of-the-coin-2ace7ab62b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