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感觉上次的《符号人生》写得自己都感觉很不爽。
所以就拿出以前写的一篇自己感觉爽的,大家一起爽一下。
最近豆瓣与G+上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大家都在讨论到底是纸质书好还是电子书好,人类应该看纸质书呢,还是应该看电子书。
这里有一系列豆瓣上的文,都是在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纸书是可以替代的》:http://www.douban.com/note/182280054/
《为什么纸书是不可替代的》:http://www.douban.com/note/182238807/
《为什么竹简是不可替代的》:http://www.douban.com/note/182321439/
这让我想到现代的流行歌曲,比如:
王菲唱《如果你是假的》,邓丽君唱《假如我是真的》,萧正楠唱《假如我是假的》,孟庭苇唱《真的还是假的》;
成龙唱《我是谁》,蟑螂唱《忘了我是谁》,蔡依林唱《你是谁》,许志安唱《忘了你是谁》。
这是来搞笑的么?
OK,严肃一点。
豆瓣上还有一位朋友提出这样的观点(ID马赛克掉):
“在这场论战中,很多人批驳支持纸质书的人只是因为习惯问题罢了。但我觉得,原因是在于电子书和纸质书对于人大脑刺激的方式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不是心理学的问题,是脑神经学的问题。像我读电子书一向比较费劲,因为要花时间去训练大脑的反应方式,而不是去调整心里的感觉。”
问题是,我还真没看出来这和神经学有什么关联。
下面是我的个人看法。
PS一下:这场论战似乎丝毫没有波及到人人与开心这些国内SNS平台。G+上倒是和一些台湾网友讨论过,后来还在讨论实体书店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可见,成天泡人人和开心的,太没品了。当然,更没品的是整天上山和翻篱笆的……好吧,这句话会引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一大群人的板砖狂拍。
依稀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一场新生辩论赛,我们班过了第一场以后的第二场,就是辩论电子书是否会取代现在的实体书。当时我是站在正方立场上的,虽然我心里所想的是“我明显更喜欢捧着书的感觉”。
现在我还是这个立场——我很明显地更喜欢也更欣赏捧着一本纸质实体书的感觉。
这点非常自然,因为在我初二接触电脑以前的十来年的人生经历中,所有的阅读,基本都是捧着一本书完成的。事实上,在直到初三电脑能上网以前,我都没看过像样的电子书,除了QBasic与C语言的电脑帮助文档(DOS批处理命令反而是捧着一本书一边洗脚一边完成的)。
这样的历史很自然地决定了,年少的我更适应实体书,理由很简单,我没接触过实体书以外的任何东西,我的选择很自然地只有实体书。
后来初三开始电脑可以上网了,我才开始最初的网上阅读生涯。
但,说来很有意思,我最初上的网,是腾讯官网的论坛,然后最初的阅读体验就是以一个初中生的身份和一帮民科在腾讯科技论坛上打口水仗——想来真扯,一帮大叔级的人居然能在口水仗上和一个初中生打成平手,我去,这也可以成为我的炫耀资本了。
当然,除了口水仗,我也在腾讯小说论坛和另外一帮初中生一起写小说玩。这个是旁话,这里按下不表。
因而,这样的历史也很自然地决定了,对我来说,网上的虚拟阅读总是带有“不严肃、轻佻、没正经、不科学”这样的符号暗示。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是具有决定性的。这是心理学上的结果。
要改变第一印象是很不容易的,而虚拟阅读与实体阅读的第一印象在我的早年就已经给定了:实体阅读是一个代表了知识、乐趣、严肃的象征符号,而虚拟阅读这个符号则代表了其反面——至少不是其正面。
我可以相信,虽然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我们这一代的心中,实体阅读与虚拟阅读的象征符号大致就是如此——哪个80后中国本土产青年是小时候捧着iPad长大的?乔布斯死后穿越回去特地培养你了么?
我们80后、70后、60后、50后、40后甚至百岁老头,哪个的初次阅读体验是在虚拟阅读上完成的?有的话请站出来,我瞻仰瞻仰,然后脖子上挂块牌子展览展览,我在一边收门票,咱俩五五分账。
这就好比,男生的第一次基本都给了右手(什么?你是左撇子??),这个太自然了。人类的第一次一般也都是和肉体完成的(被自行车破了处的除外)。谁敢跳出来说老子第一次是和一头狗熊完成的?就是喜欢狗棒子的女士,第一次也是从人棒子开始的。理由很简单,专门用来性爱的机器人现在还没发明。
所以,这太自然了,我们打从内心深处认同实体阅读,至少不会抵触——当然,这种统计性规律总有意外的,所以我也不能保证一定不会跳出一个小概率奇葩来说:老子从裹着尿片开始就彻底鄙视那些捧着纸质书阅读的奸贼小人!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说明:作为90前的一代,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实体书在你心中的地位都已经摆死了,分量就是比虚拟书重。
所以,你别和我扯什么这是神经学叉叉,这纯属搞叉。这就是一个习惯问题——你已经被实体书塑形衣隆胸隆了二十年了,现在你跟我说你的乳房天生挺翘?这不扯淡么。小脚是裹出来的,不是进化来的。
很显然,由于我们这一代天生就是被实体书启蒙了阅读,所以我们自然会更加习惯实体书上的阅读,所以也很自然,为什么一段文字在屏幕上显示后给你的感觉,与打印出来以后给你的感觉不同?因为你对后者更亲切,所以自然更有认同感,而且两者的媒介所具有的象征符号给你的心理暗示已然不同。
为什么一谈到起点我就会想到胡扯?因为我上起点最初是去看那里的“国内科幻小说”的,结果看到一堆糟粕——没有例外,都是糟粕。所以,很自然地,我看着屏幕阅读的时候,“糟粕”这个象征符号很自然地出现在了脑海中——人脑就是这样,心理暗示就是这么牛逼,这个你不用多废话,心理学摆在那呢。
同样的,我自己写出的文字在电脑上看,与打印以后看,心理环境也是不同的。
同一段文字,在电脑上写,你的大脑很自然很天生地将评判标准定在了起点和腾讯科技论坛这样的水平——这是大脑潜意识自己完成的,你主观再怎么较真浪叫哀嚎哭爹喊娘都没用。而这段文字你在一本本子上写下来,那大脑的定位就不同了,对我来说,高中每周一次的随笔,高三十二次月考,初中语文课的八股文,小学语文课的样板文,这些记忆统统化作符号把我包围。
绝对不要认为人就是当下,人是一个连续统,你的过去决定了你的未来。你的经验决定了你在未来的感受。
所以,同样一段文字,同样一个主题,你在电脑上码字和在纸张上书写的感受和定位天生地不同。
但,这不是电脑与纸张的罪过或功绩,这是你自己的历史给你的烙印与禁锢。
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丫的难道认为井绳天生比麻绳可怕?它们其实没有丝毫差别,都是绳子,是你的经历让你对井绳这个符号感到哆嗦,所以胆子小不要怪绳子,拉稀不要怪马桶。
同理可证,你对写出来的字比对码出来的字有感情,不是因为这些字出生的场地不同,它们就是一媒介,在于你的经历使得这些媒介给你的象征性符号不同。
因而,对于那些现在捧着iPad长大的孩子,他们以后会用看怪兽的眼神看着那些维护纸质书的人说:世界上怎么会有正常人类抱着你们这么另类的想法?你们是异教徒吧?还是那美克星人?不会是潘多拉来的吧?
很自然。
现在的00后是在电子阅读下长大的,他们的阅读初夜是被电子书夺走的(这里不是说电子书足够锋利以至于割开了那啥啥啥),而大家都知道,最早的阅读都是童话这种很温馨很祥和很美好的体验(没有父母会给小孩子讲狼人如何虐杀学龄前儿童并且肢解然后吃掉还绘声绘色配合上形态肢体动作作为睡前枕边故事的吧?有的话拎出来,大家瞻仰瞻仰,然后脖子上挂个牌子展览展览,老规矩,我卖门票,五五分账),所以非常自然的,对于00后来说,电子书的虚拟阅读天生就有了很美好的第一印象,其象征符号天生就具有肯德基上校一般姣好的面容与一股子禅意。这点已经无可撼动。
然后,比如,家长再发个骚,把孩子送到所谓“贵族学校”,学校再发个骚,所有课本都用iPad上的阅读文件发送,于是这枚骚年每天不是“小丫么小二郎呀,背着书包上学堂”,而是左手胳肢窝夹着一块iPad,右手拎着一枚iPhone,哼着周杰伦的哼哼哈兮去学校。
那别指望了,这群骚年肯定会很自然地选择捧着电子书阅读,就如我会很自然地选择捧着纸质书阅读一样。
书的符号已经决定了它的命运。
我们再回头想啊,当初那些在骨头上刻甲骨文的朋友,看到一群另类居然拿着竹简在那书写,肯定怒其不争,还会仰天长啸人类文明就此要落寞了。
而拿着竹简的家伙的后代看到居然有异教徒败类人类的走狗文明的颠覆者全家男的应该杀光女的应该奸光的无耻之徒居然拿着莎草纸在那看书写字,那绝对地怒发冲冠,冲上去PiaPia两个耳光上去,然后投入宗教裁判所里好好教育教育,不能让人类文明的火花被这些恶魔的使者给吹灭了。
上面的场景可笑吧?
那为何你还说纸质书就会坚挺地持续下去呢?
现在除了博物馆和博物馆长,谁还会在竹简上写字?
谁还会在骨头上刻画?
所以,在未来,你有什么理由认为电子书不会取代实体书,就如纸质书取代竹简书,竹简书取代甲骨文呢?
就因为你是捧着一本散发着墨香给人美好且温馨感觉的实体书长大的?
文明的进步不会因为你愿意或者不愿意而止步。
你爽,或者不爽,进步就在那里,不急不徐。
PS一下:肯定有人会扯什么万一电子设备毁坏那电子书不就遭殃这样的话来反驳。那,万一失火纸质书都遭殃了你怎么不去弄竹简和甲骨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