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知乎上的一个问题:
「微爱」这类情侣社交软件的前景如何?
我在回答里大致说了下我的看法,如下:
在 Pair 诞生之前就和朋友聊过这类应用的可能性,后来 Pair、Between、小恩爱,以及现在的微爱都试过,觉得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激励无法持续、黏性不足」。
从早期的 QQ、到现在的微博、微信,甚至 Path,用户能一直用下去是因为能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纬度的回馈,这从多方面为用户带来存在感的满足,我说故我在。
但情侣社交类产品,由于互动对象的单一,对用户的反馈激励单一且无法长久持续。无论是 Pair 的「指吻」和「涂鸦」,还是小恩爱的「劝架」等功能,这些产品功能带来的激励,层次和丰富度有限;而人与社群之间的沟通多层次多纬度,近乎无限。对于情侣来说,第一二次用这些功能是新鲜,第N次呢?举个例子,小恩爱里那个劝架,刚开始几次可能能劝和,多了以后呢?这世上最微妙最深奥的两性沟通,不是一个简单功能就能囊括的。
另一个大问题是,其他社交产品是通过关系的沉淀来保持黏性。你不可能立马从 QQ 换到 Gtalk,因为你的朋友圈子都在 QQ 上。但情侣关系不一样,这是「买方市场」,其强度远远大于产品黏性,当男女双方都决定抛弃这个产品时,基本没有任何成本。
此外,这类产品还面临真正社交产品的挑战,微信这些有人脉圈子的应用会挤占所谓情侣社交产品的时间。在这些应用里去完成情侣间的沟通,远比切换到一个单独的私密空间来得有效率和自然。再有就是国情,中国用户不是整理记录控,尤其是男性用户,无论是心情日记还是爱的点滴,需要耐性和细心的活儿,明显不是他们的菜。
综上,我的基本判断是,情侣类产品虽然着力点是两性关系,但并不是真正的社交产品。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这类产品没有存在的价值:通过功能去引导双方表达爱意增进感情。只是不必对其抱有太多期待,初期当成工具来做是比较务实的想法。说个不搭边的,一直有在观察「大姨吗」这个产品,很有意思,从女性生理期工具切入,现在里面的女性私密社区活跃度不错。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吐槽一下,作为沟通工具,保持消息到达的可靠和稳定,这是最最最要紧的问题。但试用下来,以上这些产品实在是差强人意,有一次因为在微爱里丢了消息没看到,被女盆友骂了,之后再也不敢用还是回到微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