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健身房,遇到了最近这段恢复运动以来最大的抵触情绪,大约算起十天来心理也进入疲劳期,写点东西算作十日谈吧。
一般我是先6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走1公里,10分钟,热过身后再以10公里的速度跑30分钟,一共6公里。和以前有过的经历类似,刚跑5分钟就有点想改计划,改到4公里?跑到4公里就想,干脆5公里吧,然后再看看会发生些什么,等到了5公里,就想乘胜追击完成6公里的计划了。跑步这种事确实可以产生很大快乐能量,特别对于我这类快乐元素贫乏的人群格外重要,需要争取更多坚持,假以时日。回想以前每次健身,一般能平均两天去一次就沾沾自喜,现在连续去了10多天依然如履薄冰,也是我敬酒不吃吃罚酒,自讨苦吃的结果。也许以后我就离不开这个拐了,这就算正式接拐了吧。
看有些健身类的书建议找一个同伴一起运动,效果会很好,因为有很强的监督作用,曾经很怀疑甚至否定这类观点,觉得自己不需要,现在想想也许是有道理。有同伴则存在一种社会化压力,虽然很小只有一个人,但确实能极大地改变个体的行为,同理我这类社会化半成品更需要这个。有人在身边便不能太我行我素,两个人或一群人会互相靠拢,即使不算竞争谁也不希望自己是先喊停的那个。人能自律固然最好,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大约既然通过他律唾手可得,也就往往不愿再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了。
如果一个马拉松运动员,他是一个世界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与其他人一起竞赛他总能拿到冠军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成绩。那么跑得那么快究竟对他是好的吗?或者他是唯一能跑进2个小时的人,但当他训练时发现跑3个小时自己最舒服、愉悦?而长期为了竞赛成绩高强度训练、比赛会给他的后半生带来慢性病之类?但为了面包,为了名誉,他却都必须跑进两个小时,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
也或许他会把面包和名誉糅合在荣誉里,他面对媒体说我希望不断地在超越对手的过程中超越自己,突破人类速度和耐力的极限,他拿到冠军奖金,成了盛典上的常客,广告商的宠儿,他的故事被人写成传记,改编成剧本,影响了无数少年的人生轨迹,但舞台下他却越来越反感这种媒体面前的“表演”和赛场上的“表演”,他发觉自己依然怀念的是儿时在东非高原上无拘无束的奔跑,呼吸自由的空气,没有眼睛在看他没有整齐街道两侧向他挥舞手臂的热情观众,有的只是他自己,他的速度不快,甚至业余,但却有多年后所有的鲜花和掌声所无法比拟的,一种宁静,自在。
可喜的是我们虽然多数人根本没有这样的傲人天赋,却也由此少了许多烦恼,于是总体上就都相安无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