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电影

【从今天,我准备模仿郑渊洁,不定期更新一组同名的文章《我的一百个第一次》。它既是我的一个回忆录,又是我想对大家想说的一些话,包括对人生、生活、艺术等等的思考和感想。】


电影,曾经是我少年时代最大的理想,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说最大是因为花的功夫最多最深,说最长是因为直到现在我依然怀揣这个理想。

其实完整的文章标题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可我不喜欢这样啰嗦又浅显的句子,所以就在这里做个解释。

我无法准确记得到底是在几岁走进(或者被抱进?)电影院,所以这个第一次的含金量就得打打折扣,但可以保证我能记起的最早的一次。

我出生在一个中型城市,这种城市具有很强的标本性:有比较合理的银幕数量,换句话说,电影院的数量还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然,这只是从我角度的一个观察而已。事实也符合此判断,因为每次我去看电影,偌大的影院里很少能有一半观众,除了那年的《泰坦尼克号》。

基于这些条件,我观影的条件并不算差,某种程度上还可称为很好,因为后来在诸如万达这样的影院看电影,除了看电影还必须接受各种嘈杂的声音和各种意外的发生。我一直同意陈凯歌说的,在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宗教仪式,保持一个宁静的状态不但是形式的需要,也是观影本身的需要。

1991年的春天,实在不记得那是个什么样的春天,因为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抬头看天可以明白天气的道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晴天,天气不热;还能确定是个周末,时间是很重要的因素。

这是城市里一家位于市中心,也就是最繁华的商业街区的影院,规模不大,因为这里道路狭窄,绿树成荫,影院就掩映在几颗硕大的梧桐树里。因为这座影院后来不久改为当年流行的录像厅和卡拉OK了,所以它到底能坐多少人,也只能从父母的回忆里寻找蛛丝马迹了。

在影院门口,父母买了爆米花(我也很惊讶那时就有这个),拉着我剪票入场。电影已经开始了,因为一片漆黑,完全对放映厅到底是什么样没有印象。

唯一的光亮来自银幕,但这部电影的色调非常奇怪,不是黑色就是红色。我妈悄悄告诉我:这是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第一次知道了张艺谋这个名字,当

然,这个古怪的影片名也让我印象深刻。后来,我开始系统学习电影理论,才明白原来张艺谋的这套是学自黑泽明。《英雄》那部电影更是把这种颜色叙事发挥到了极致。

当时我根本就没看懂片子在说些什么,后来看了苏童的小说才大致了解。我并不想再对故事本身说点看法,却想以一个时间并不长,从那时到现在的时间跨度来说明一个问题:流行艺术的保质期很短。

虽然坐在影院的我一脸茫然,可从那时我就把电影当作了一个与芭蕾舞一样高雅的艺术种类,觉得电影本就应该这样:没什么台词,演员个个面色沉重,说话语调低沉,在一片黑暗中结束电影等等。可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偶尔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心血来潮又把原著看了一下。看完后第一感觉:上当了。拿腔作调、虚伪矫情、思想浅薄,原来原著竟然就是如此之烂,电影当然好不到哪里去。随着看的东西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也越来越说不清,对这种流行艺术越来越无法感到兴奋了。当时觉得好玩,很快就会失去关注的注意力;当时觉得有意义的,很快就会找到新的意义代替。这种代替过程越来越多,我需要的精神要求就越来越苛刻,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呢。

歌德曾经说,要想提升自己的审美,必须找一流的艺术作品来训练自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夜场,十点多到12,点半,第一次,总是充满新奇与好奇的,心情稍稍有些雀跃,在半小时前就...
    云纵天横阅读 368评论 0 0
  • 2017年10月15日 晴 星期日 车老师给了我一张电影票,其他小朋友当然也有,我们都兴奋极了,吵着周日要去看...
    门大人阅读 200评论 1 0
  • 三天想的我好痛苦,我该做什么?每天都在这么痛苦的挣扎,不想干任何事情、本以为自己不会再那么深深的陷入爱恋一个人、却...
    下雨的雨阅读 226评论 0 1
  • Multiple indexes in one server Solr supports running mult...
    63e29c663713阅读 183评论 0 0
  • “阿蛛,快来快来,看我变了一朵云出来哎!” “我一天吐的丝可以织十朵云,你能不能不要把没见过世面的样子表现得这么明...
    思微阁主阅读 22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