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什么世界第一?是中国父母。中国父母可谓是一个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群体。我见过太多太多操劳一生的父母。毫无例外,我的父母便是传统的中国父母。
我的父亲是一个干什么像什么的人,他当过农民,也当过老师,当过工人,也当过老板,唯独农民这份职业在我的记忆里熠熠发光。
小的时候,没有电话。家里做好饭,准得让我跑去地里叫父亲回家吃饭。或是早晨,或是中午。早晨一般5点多去干活,临八点边儿,我去叫父亲回家吃饭,路上又有露水,这是我比较讨厌的时间。中午的话一般一点多钟,那个时候地里没什么人,在路上我总会抱怨,觉得他干活不时不晌的。
那个时候村里种植桃树的不多,父亲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桃树。很多人劝他不要冒险,万一种砸了,来年吃什么。他执意要种,不得不说桃花盛开的时候还是很浪漫的。当然,桃树有三年的生长期,在这期间父亲就在树底下种上南瓜,在树周围种上玉米,邻居谁来都说,哎,你这地儿寸土寸金呀。确实,他在种地上是一把好手,开花结果的那一年,由于种植的人不多,桃子也卖出了好价钱,到底是他的勤劳,还是他的魄力,为我们家积累了第一轮原始资本。
周边村里的桃树慢慢都多了起来,有一次我对母亲说,真希望天上能下毒药,把他们的桃都毒死,这样咱家的就值钱了。母亲说可别那么想,没了他们,你的桃没被毒死也得薅掉。是啊,最长久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好我也好。我倒也感慨,原来那会儿我就懂得供求关系了。
千禧年后,由于买房,家里极速进入了穷困的快车道。正值青春期,我的攀比心愈加强烈,心里很是怨恨。
父母白天工作,晚上打零工,买菜要不很早,要不很晚。我在床边写作业,隔着门都能听到他们说菜有多么多么新鲜,还不贵。弟弟胃口好,我的差点,一般买的好点菜只够我吃“小锅饭”,这更加让我觉得过的很心酸。让母亲操心吃不好的还有我姥姥,所以再省出几块钱给我姥姥买菜。她笑说,她的一块钱能掰三瓣花。
我一生气,就质问她,为什么要过成这样?她总说,年轻苦,不叫苦。苦和甜是一起的,有多苦就有多甜,没有苦就尝不出甜。就像学习……反正,大人跟孩子沟通,三句离不开学习。
慢慢生活变好了,我也懂得了她在曾经看似不起波澜的一天天里,那份坚持和乐观。她说,我怎么梦到都是你俩小时候的事,就没梦到过现在的场景。我说,因为您那会在用力生活啊。
母亲不太喜欢张扬,每当我有点小骄傲,小虚伪。母亲总会提醒我,哑巴进庙,多磕头,少说话,半瓶子晃荡最令人生厌。毕竟,谦卑才走的更远。
所以说,父母是种田人,孩子是吃米人。父母是吃米人,孩子就该没饭吃了。未来,我们能留给孩子什么呢。
我打算给他留三缸米。
第一缸米,叫“扛得住苦”。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坎坷挫折,在所难免。可以为了某个人生理想、家国情怀,多吃点苦,又何尝不可。那份或早或晚的苦都会到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笑着面对。苦,加点乐观,路,越走越宽。
第二缸米,叫“担得起甜”。苦尽必然甜来,甜尽必然苦到。人需要自信,需要有点骄傲。但更需要点谦卑,才能时常人间清醒。甜,加点谦卑,路,才越走越远。
第三缸米,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开启。且叫“普通人”。普通人,一点也不普通。觉得普通人普通,那只是因为目光总是投向远方,如果近距离仔细观察,认真生活的人,都有坚韧的精神以及无可计量的付出,才能支撑起一个家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穷极一生,能努力做到普通人就已经了不起了。等他三十岁,我会告诉他,做个普通人,用力过好普通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