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说,看上去似乎是孩子因为被批评而丧失自尊心或自信,进而失去面对课题的勇气,但事实是她们往往为了不去面对课题而寻找一个可能会被批评的理由当借口。所以,父母一定不要“上当”。
这种大概就是所谓的幽微的人性。
当孩子在某一件事情上遭遇过失败以后,下一次,她往往不愿再投入某个具体任务。此时她真正的心理是不想面对还可能继续失败的结果,是一种“畏难情绪”,她们宁愿相信自己“如果不是我不够努力,就不至于这样”的幻想,而选择逃避“也许努力了,可能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结果”的事实。
然后她们以此心理故意逆反,让父母批评,往后就有了“父母批评导致信心缺失”的借口。
所以,父母,要擦亮双眼,识别真相,不要不小心背锅。
这其实有点类似成年人的拖延心理。我们很多成年人总爱赶在deadline前上交任务,然后会“谦虚”的补上一句,“时间太赶了,只能勉强交出这个结果了”。其实拖延心理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畏难,知道难,不好做,一直逃避,到最后匆忙给出一个结果,然后可以自我安慰,“这是我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匆匆忙忙给出的将就的结果。本来如果时间充足,我可以完成得更好的。”
这种心理,是在内心宽慰自己办事的能力。
此时如果因为有什么突发外力事件导致任务完不成,更是一个绝佳的理由。
再想想我们读书时,如果我们考试前认真复习了,但还是没考好,我们大概都会找个理由——这次顾着玩了,没有好好复习。
因为大家宁愿让别人觉得,是勤奋度出了问题,而不是方法或能力出了问题。
下一次,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走神玩耍时,我们不要轻易上当。
也许我们最该问的一句是:需要我帮你做点什么吗?阿德勒育儿心理说:我们需要的是赋予孩子勇气,敢于直面可能失败的勇气。如果,该给勇气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孩子背后的需求,换成了批评,那刚好给了孩子泄气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