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名為善能堪忍?】
這是第六個,這個善知識有八種因緣,現在是第六「善能堪忍」,分三科,第一科「徵」。
云何名為「善能堪忍」呢?
酉二、釋(分二科) 戌一、耐他怨害
【謂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弄不報弄。堪耐椎杵,於諸逼迫,縛錄禁閉,捶打毀辱,迫愶斫截,眾苦事中,自推己過,以業異熟為所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亦不懷恨隨眠不捨。如是雖遭輕陵毀辱,而其本性都無變改,唯常於彼思為義利。】
這下面解釋,第一科是「耐他怨害」。這個若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何況是其他的人?
「謂罵不報罵」,就是若有人罵辱他呢,他不回答,他不報復他;你罵我、我就罵你;這位善知識不這樣,你罵他、他不罵你。「瞋不報瞋」,別人對他憤怒,他也不報之以瞋。「打不報打」,別人打他呢,他不打你的。「弄不報弄」,這個「弄」就是戲弄的意思,不尊重他。而這位善知識呢,你戲弄他,他不報之以弄。
「堪耐椎杵」,這個善知識他這個堪耐性,這個忍耐的心很有力量,你就是「椎杵」、用這樣的器來攻擊他,他也能忍耐。「於諸逼迫」,對於各式各樣的逼迫,苦惱的事情來逼迫他。或者「縛錄(ㄌㄨˋ)」,也念縛錄(ㄌㄩˋ),繫縛他。或者是「禁閉」,把他關在牢獄裏頭。或是「捶打」他、「毀辱」他。「迫愶」,各種恐怖的事情來威愶他。或者是用刀來「斫截」他。「眾苦事中」,各式各樣的苦惱的事情裏面「自推己過」,這件事他不怨恨對方,把這件事推給自己,這是我自己有罪過的關係。「以業異熟為所依趣」,這是我過去生中造了什麼什麼罪,所以現在要受到這樣的果報,他這樣子來說明這件事;而不說是「你為什麼打我?你為什麼傷害我?」他不這麼說。
「終不於他發生憤恚」,對方怎麼樣對他的苦惱,他都不會去憤怒,不憤怒。「亦不懷恨隨眠不捨」,也不會心裏面恨,他一直地恨他,恨他幾百年了也還不棄捨、「隨眠」,他不這樣。「如是雖遭輕陵毀辱」,像前面所說的這個,這位善知識雖然遇見了這麼多的「輕陵」,就是輕慢他、瞧不起他、毀辱他。「而其本性都無變改」,而他原來的那種和平的那樣的心性,還是不變動,你怎麼樣毀辱他,他心裏還是清淨的,清淨莊嚴的。「唯常於彼思為義利」,他不但是不恨對方,還時常的想一想,怎麼辦法用佛法來利益他。「義利」,所謂布施者,必獲其義利,就是這個字,「義利」。這個「義利」就是清淨的功德,清淨的功德,說現在和未來都令你得到佛法的安樂,這是他常這樣的思惟,這還是慈悲心。
前面這一科是耐怨害忍,這忍波羅蜜,就是「耐他怨害」,別人怨害他,他能忍耐。下面第二科「安受眾苦」。
戌二、安受眾苦
【又能堪忍寒熱飢渴蚊廱風日蛇蠍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身內所生猛利堅勁辛楚切心奪命苦受,為性堪忍能有容納。】
「又能堪忍寒熱飢渴蚊廱風日蛇蠍惡觸,他所干犯磣毒語言」,這位善友,你這位好朋友還能夠「堪忍」,能夠忍耐忍受這個大「寒」大「熱」,這個「飢渴」的事情,他都能忍的住他不在乎。「蚊虻」,這個蚊蟲,「虻」也是類似那個蚊子,會飛的咬人的一種蟲子。或者大「風」,或者大太陽這些事情。這個「蛇蠍」這些東西,「惡觸」,去傷害他的時候。或者「他所干犯」,前面說是「蛇蠍」這是畜生,說「他所干犯」這指人說了,這個人來觸犯他,「磣毒語言」就是特別毒,特別毒辣的這種語言。
「身內所生」,在他的身體裏面生出來「猛利」的、「堅勁」的、特別苦惱的,「切心奪命苦受」,「切心」就是用刀來割其心這樣子的苦惱,或「奪其命」的這樣的苦惱。「為性堪忍」,他都能忍受。當然這是因為有無我觀,有人無我、法無我,他心能離相,所以你這樣子他能忍受你,沒有這個功夫這件事很難。「能有容納」,「為性堪忍能有容納」,什麼事情他都能夠受得了。
酉三、結
【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申七、無有怖畏(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
這是第七科,就是第七樣功德,沒有怖畏。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名為無有怖畏」呢?
酉二、釋
【謂處大眾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不毛豎。】
「謂處大眾說至正法時」,說這個善友在大眾說正法的時候。「心無怯劣」,他心裏面沒有恐怖。「聲無戰掉」,他發出來的聲音很正常,不會有不正常的掉動。「辯無誤失」,他的辯才不會有誤失的,都能保持正常。「終不由彼怯懼因緣,為諸怖畏之所逼切」,他始終不會,不由於彼怯懼的關係,為諸怖畏之所逼迫,不會有這件事情。「腋不流汗」,他的腋下不會流汗,「身毛」也不會「豎」,這就是不恐怖的意思。
酉三、結
【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申八、語具圓滿(分三科) 酉一、徵
【云何名為語具圓滿?】
這是第八科,就是第八樣的功德,分三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語具圓滿」呢?這個語言文字,是表達、表示真理的一個工具、一個媒介,所以稱之為「具」。
酉二、釋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樂欲聞語,無違逆語,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這位善知識,他成就了那個最殊勝的語言,他有這個能力。「極美妙」的「語」言,「甚顯了」的「語」言,「易悟解」的「語」言,「樂欲聞」的「語」言,「無違逆」的「語」言,「無所依語」,「無邊際語」。
酉三、結
【如是名為語具圓滿,言詞巧妙。】
《披尋記》八五八頁: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攝異門分說: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伽音故。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易解語者,巧辯說故。樂聞語者,引法義故。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已故。不違逆語者,如量說故。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陵本八十一卷三頁)此中次第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
「謂彼成就最上首語等者」,〈攝異門分〉的解釋:「先首語者」,〈攝異門分〉是說「先首語」,這是說「最上首語」。「趣涅槃宮為先首故」,他說的語言,裏面的這個中心的思想,就是勸你到涅槃那裏去,這樣的語言就是「先首語」,就是「最上首語」。說是這個語言是很好,但是勸你貪瞋痴也勸你放逸,那個不叫做「上首語」,現在他這個語言裏面所指示的,是勸一切眾生得大涅槃,所以叫做「先首語」。
「美妙語者,其聲清美」,這位善知識發出來的聲音,清淨美好。「如羯羅頻伽音故」,就是伽陵頻伽鳥的音聲,所以這個聲音美妙。「顯了語者」怎麼講呢?是「謂詞句文皆善巧故」,他用的那個字句也是非常好,所以叫「顯了語」。「易解語者,巧辯說故」,他善巧辯說所以你容易明白。「樂聞語者」,樂聞語是什麼意思呢?是「引法義故」,就是他說出這個語言能引出來你種種的功德,所以人家歡喜聽。
「無依語者」,這句話怎麼講呢?「不依希望他信已故」,他為人說法沒有這種私心,並不希望說是「你因為聽我的話,對我有信心」,他沒有這個想法,所以叫做不依語。「不違逆語者,如量說故」,就是如其量說法,這個意思這個法說的不多也不少、「如量」,這也不容易;你說的好、說的太多了人家也厭煩,所以這「如量」也還是須要的。「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那裏面有廣大善巧的智慧,所以叫做「無邊際語」。是陵本八十一卷三頁這樣解釋的。
「此中次第少分有別」,在〈攝異門分〉的解釋和這裏的次第有一點差別,「少分有別,隨文可知,然義無異應依彼釋」,道理是無差別的。
午二、能作五事(分二科) 未一、標
【成就如是八種因緣,善能諫舉,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
這個「能作五事」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由八因緣」,現在第二科「能作五事」,分二科,第一科「標」。
就是這位善知識他具足了這樣八種的功德,具足這八種功德有什麼好處呢?「善能諫舉」一樣功德,有這樣能力。「善作憶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誡,善說正法」,有這種五種功德。
《披尋記》八五九頁:
《言詞巧妙者:此如下說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
「言詞巧妙」,前面那一段最後一句。「此如下說」,就是下邊這一段文說到「宣說相應、助伴、隨順、清亮、有用、相稱、應順、名句文身,所有言論應知」,那叫做「言詞巧妙」,這就下面的文就解釋了。
(20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