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踩过的脚印,而后来者却执着于收集更多脚印,却忘了抬头看路——学习的原野本该自由生长,却被切割成需要按图索骥的迷宫。
在考试主导的教育体系中,方法即答案的功利逻辑正将学习异化为机械的套路收集游戏。当教师们乐此不疲地研发万能解法,学生们埋头背诵各种题型时,教育早已偏离了培养思维能力的本质使命。
那些被奉为圭臬的解题模板,或许能在特定题型中奏效,却无法抵御知识迭代与命题创新的冲击。而这种以方法对抗不确定性的策略,本质上是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教师用程式化套路简化教学,学生以记忆负担替代思维训练,每当一道新题出现,便条件反射般翻找记忆中的方法库,却不愿花十分钟去拆解问题的底层逻辑。
这种饮鸩止渴的效率崇拜,无异是对于认知惰性的纵容,我们嘲笑古人“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不知自己正活在更精致的应试囚笼里:这里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正确答案;不欢迎质疑,只奖励套路。
真正的革新,应当打破这种低效循环,让学习回归对本质规律的探索与思辨能力的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