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满足与充实
黄孝六 李士金 谢婷 韦菁 周琳 李文文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薛宝钗是一个美貌而性格温顺的少女。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顺从环境,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博得上下一片的赞扬。她信奉传统道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训黛玉“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最怕看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她规劝宝玉注重“仕途经济”;她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的投井,对尤三姐、柳湘莲的悲剧,都采取了冷漠的态度,成为符合封建标准的“冷美人”。[2]上文论述薛宝钗逻辑混乱:一、她是“性格温顺的少女”,“顺从环境”;二、“信奉传统道德”,三、她“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三、她“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试问,一个“信奉传统道德”的人,其信条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人“城府很深”吗?这样的人“既会对上逢迎,又会对下安抚”吗?这样的人能够“顺从环境”吗?“性格温顺的少女”会 “城府很深”吗?
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王实甫剧作“除《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曲文各一折”。(三卷,226页,倒6行)按:“各一折”,应为各一套。何以只提“《破窑记》四折”而漏掉《丽春堂》四折?是疏忽还是有意?王系大家,设有专章,按理不应疏忽。如说有意,亦即否定王对《丽春堂》的著作权,则不知著者掌握了什么过得硬的理由。因为,王实甫留下剧作三种,《西厢》有关作、王作、王作关续及关作王续等争论。而《破窑记》也存在关作抑王作之争,因《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元曲选目》于关汉卿名下均著录《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或其简名,且其曲辞风格,更近于关,故有人怀疑,今存明钞本为关作。上两种都有争论,唯独《丽春堂》却没有争论,因各种版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于王实甫名下均著录此剧,现存剧本如《元曲选》本,《古名家杂剧》本均题作王实甫作。且《丽春堂》写金代事,多用女真曲牌,故王国维、吴梅、胡适等人都根据这一情况将王实甫定为金代人。此意虽不足取,但《丽春堂》确为王作,前辈研究者从未有人提出过异议。除非袁著持有足以震惊研究界之重大发现,不然,这里只能看作一个不应有的疏漏。[3]
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满足与充实
今年上了李士金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可以说受益匪浅。老师第一节课上得就与众不同,给人眼前一亮。不同于以往老师照本宣科式课堂的死寂,李老师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大有学者风范。老师说的“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给我影响很深。这出于《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朱熹在《四书集注》并没有自己解释这句话,而是引用程子的解释:“为己,欲得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朱子肯定“为己之学”否定“为人之学”这与作为宋儒理学强调个人的人生修养是相符的。老师研究程朱理学很深刻,让人自然感受到古人士大夫的一种风度气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给作为学生的我们不失为高级的美食,回味无穷。在之后的课堂中,李老师别出心裁,退居导演之职,我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演员。确实,在一轮又一轮的演出中,我们整体是有进步的。以我个人为例,第一次上台没有经验,也不够重视,最后只能将一代文豪苏东坡讲得寡然无味。在台上,被导演或叫停或快进,最后还被老师指点:“审美鉴赏能力不够”的评语,其实是很让我沮丧的。但是,我算是比较幸运的,同学投票让我有第二次上台的机会,使我有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第二次讲《金瓶梅》得到了老师认同,虽然仍然存在着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声音小,内容过多。但这不影响整体连贯和趣味性。说实话,态度决定高度是有道理的,讲《金瓶梅》的成功我付出的努力十倍多于讲苏轼的。但更重要的,我感受到专心投入一件自己喜欢事情的满足与充实,以及探索知识的乐趣。这时,我又回忆起李老师说的一句话:“坚持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无疑,正如李老师自己评价的,这学期我们的课堂整体是成功的。大部分同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我在想,如果我没有第二次机会会怎样呢?我注意到很多同学是有能力的,第一次上台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最后导致演讲失败,我为他们感到可惜。而且他们没有第二次机会展现自己,会不会就丧失了信心?同时,老师把课堂时间主要给了学生,系统讲述作家作品的时间较少,也让我感到遗憾。(黄孝六)
按照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展自己的风采”
这学期上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老师采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给我们上课,他采用的是由学生们一个个上讲台来给全班学生上课的模式,用他的话说就是老师充当着导演、评论家的角色,调控全班的上课进程和方向,其他的一切交给学生,由学生们来探究学习。学生们需要自己准备要讲的内容,然后在5-10分钟的时间内将准备的内容展示给其他学生听。按照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一展自己的风采”。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得说,当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要由我们学生来上课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点拒绝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每个学生要上台讲课,而我们当前所储备的知识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能胜任讲课。还有就是这跟我们以前上课模式是不同的,那种“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已经习惯了,要改变总是要适应的。但渐渐地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很新奇,因为学生们都能认认真真地准备课堂所讲内容,通过幻灯片呈现以及口头讲述出来。当然也有几位同学讲的内容很简单而很快的讲述完,但这样保证了讲的精彩的同学的时间。通过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吧,当老师分配好给我要讲的内容,我就仔细的准备,通过上图书馆找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和上网找相关的论文资料,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是相当宝贵的,然后再精心准备幻灯片,将找到的资料整合起来,想好上台要讲的步骤,最后在讲台上好好的讲述出来让学生们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识,这也是相当宝贵的。毕竟在大学的课堂上由学生们自己上台讲课的机会实在是难得,这对于锻炼我们讲话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这一点,很谢谢老师给予的机会。我学到的知识比以前老师讲给我们的多,因为由学生讲课,学生们准备的内容大多是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努力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这学期的这门课程收获还是很多的。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上台要讲我准备的内容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的。我不知道我讲的好不好,会不会被老师突然打断,会不会没有几个同学听的。这个过程我是紧张的,但当我讲完的时候,我便没有这种顾虑了,觉得同学们能从我讲的内容中获得一点点只是那也算是成功了。(谢婷)连我这种万年不上台的人也有了机会上台表现自己。李士金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与其他老师的课堂大相径庭,并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灌输知识给学生,而是完全将课堂交给同学们,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创新。面对这样的新式课堂,一开始大家都是拒绝的,因为这样我们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课后准备讲课内容,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课堂讨论的气氛,也给同学们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周琳)同学们的讲课能力确实提高了,连我这种万年不上台的人也有了机会上台表现自己,这点还是非常感谢老师的。总而言之,谢谢老师这个学期的教导。(1306李文文 011303076)古代文学史课程已接近尾声,然还记得开学刚知道任课老师是长胡子老师时,心里的第一感受就是:此人必是一个迂腐古板的老先生。开始上课,说实话,失望是有的,毕竟作为学生,我们一直接受的是老师教,学生听的这样一个上课模式。所以当开始打破改变这样的模式,或多或少我是不接受的。当然,经历了这样的上课模式,我也看到了它的优点。学生讲,加上老师的现场点评补充,能够很好地做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其次,完成一次上台讲解,那么课后就需要自己的认真准备,就我自己而言,自己讲的课,经过课后的准备,我的印象会比较深刻,记得也会比较牢。当然,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这样的上课模式,很有利于学生十大能力的养成。所以,不知不觉中,我们大家反而接受了这样的上课模式,那么对于这样一位长胡子的老师,他的上课激情,他的个人评价,都是值得赞同和表扬的。(韦菁)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传承必须依靠教育、重视教育。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盛衰,教师是教育成败之关键,课堂是教育之主战场。于是,关于课堂艺术的讨论,教材的研究要透彻,理解要深刻,备课要充分,主体与主导关系问题,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某些技巧[4],诸如此类的各种话题便成为圣贤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细节内容。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深刻影响着教师主观能动性之发挥,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比如语文教科书有所谓“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应试教育体制却没有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朗读阅读时间,教育管理者不能不围绕着如何提高考试分数管理教学常规,强化教学视导。[5]党中央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而不单单是纸面上的文字,尤其是管理者,要言行一致。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07-308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447-455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