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小事,促使我开始思考,概念在人的认知体系当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我一直很关注得到app的一些课程,但是它的订阅价格稍高,而我喜欢的课程项目又多,一直舍不得出手。
我开始思考,今年已经是知识付费的第二年,学习型的社区正在不断的兴起,而网络上许多新的创业活动都有众筹项目,那有没有一个学习社区会有众筹行为,大家共同分享学习资源的可能性呢。
按着这个思路,我去搜索和查找,果然找到了大家一起出资,分头学习,又一起共享的一个机会,而我也以自己满意的价格分享到许多课程。
在整个过程中,有几个概念对我这次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知识付费,社群,众筹,共享资源,可以说这几个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联网思维。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不断的获取各种各样的概念,有些新名词仅仅浮于表面,而有些新名词却深入骨髓。
在语言学当中,有一种现象叫语言和词汇的反向塑造作用,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语言当中缺乏某个词汇,那么也说明他也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思考,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当中缺乏某个概念,也说明了这个民族对于这个问题不太具有深入思考。
比如说在西方人的概念当中,曾经缺乏上火,刮痧这些概念,所以当他们遇见自己的身体出现这种状况,他们也只会用发炎去解释,当然也就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刮痧,而视之为一种身体上的虐待。
这就是概念的力量,当你知晓一个概念并深入去理解它的时候,它就会在你的思维领域上打开一个分支。当你要解决的问题和看待的事物,正好落在这个领域的时候,你就打开了一种新的理解问题的视角。我把这个第一过程叫做概念的获取。
第二个过程是概念的锚定,也就是把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的内容搭建联系。这也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让人对知识的运用更加有把握,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
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当中最忌讳对于单词的分裂性理解。如果某个单词不能够放在词组和句型当中,呈现出它在语境下的含义,那么对这个单词的理解永远无法到位,也无法在正常的语境中使用,无法拿来跟人交流,甚至在阅读过程当中也很难把握它的具体含义。
学生记忆单词不应该是独立背诵它的多种含义,而是应该和词组结合起来,和句型结合起来加深理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单词的锚定。
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在学科之下建立一种整体性的,体系化的知识网络,把所学到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放在他的当中,那么这些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
那些所谓擅长记忆的大师,都是已经建立了一种牢固的思维宫殿,每当有新的信息输入,他们就分门别类的把它放在宫殿中的抽屉里,便于检索和提取。
在我自己所遇到的这个案例中,其实就是把众筹,社群这些概念,和我以往所理解的人和人互动分享的概念联系了起来。所以当我在遇见相似的问题情境的时候,我能很快联想到一种解决方式。
如果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没有建立链接,没有完成锚定,那么人在问题情境下,对于这解决方案得思考会慢很多,甚至进入一个思维盲区。
经历了概念锚定,下一步就是概念迁移,而这正是大多数高手们所共有的一种背后的底层逻辑。
如果读了足够多的书,和伟大的思想进行了足够多的交流,你会发现,伟大的人的思维逻辑往往是相似的,而失败的人各有其失败的思路。
概念的迁移就是其中非常有力量的一种合理方式。
人们曾一度为文艺复兴三杰中拉菲尔绘画中的精细笔触所震撼,然而后来研究显示,当时这位画家很可能采取了一种暗箱绘画的手段,。那就是用小孔成像原理,把模特的影象投射在画布上,先进行素描,之后再进行上色和涂抹。
这一发现有充足的理论支持,比如,镜像原理在画面的呈现,再比如当时的画家们和打磨镜片师傅之间的密切联系等。
小孔成像原理的发现由来已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想到把这种手段过渡到绘画当中呢。也许在绘画中这被认为是一种作弊行为,可是,不可否认,这种方式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伟大作品。
能够掌握概念迁移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奇迹。巴菲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棒球选手的海报。人们常常问及挂这幅海报的原因,巴菲特认为这名棒球选手才是他在投资领域真正的老师。
这名棒球选手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拥有非常棒的成绩,而他的秘诀就是,永远只打来到甜蜜区的球,也就是说永远只回击自己最有把握的球,而巴菲特的投资原理正是如此。他从来不去涉及那些他不了解不熟知的领域,而坚守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之内,精准投资,而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巴菲特常说一句话,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么我就一定不去。
道理听起来浅显易懂,可是又有多少人在实践当中走入了思维的盲区,总是在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那些他并不擅长,也并不专业的领域之内,对于那些他知之甚少的事情,用赌徒的心态做出必将失败的决策。
巴菲特的最佳合伙人查理芒格也在自己的书中反复提到,他成功的秘诀是跨领域攻击。也就是对于各种学科,各种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他把管理学的知识,心理学的知识,甚至一些冷门学科的知识都用在他的财富投资当中,用共通的逻辑解决了许多资本战略问题。
在《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中也提到了概念迁移的一个例子,对于欧姆定律的扩展应用。电流等于电压除以阻力这个公式被用到了社会学当中,演化成民主程度等于制度的完善性除以腐败程度;用到了心理学当中,个体压力感等于外界压力除以钝感度(所以适当的培养钝感的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可以说真正的高手和大师都是完成了概念迁移的过程,他能够不断的思考他所知晓的每一个概念,能否用在其他领域,对其他领域的事情有什么样的指导,有没有某种底层的规律存在,能够协助进行全局性理解。
可以说概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概念做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大量的阅读和跨领域的学习,不断的掌握新名词。这些新名词并不是要用来高谈阔论,彰显渊博,而是要改善自己的系统思考方式。
每当接触一个新概念时,都要自问,这个概念属于哪一个领域,有什么具体的含义,能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
接下来便思考,这个概念和我以往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能达到何种深度?
第三,这个概念可否利用到其他方面?和其他领域的某个概念是否有共通性?是否可以进行原理上的链接?可否对实际问题做出指导?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反复进行这样的思考,即使尚未解决任何实际性问题,但是人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也会得到极大的扩展。
我记得自己从小学阶段起,就反复的听过家长和老师说要学会举一反三。然而走到今天我才认识到,举一反三这个能力是需要一生时间去习得,必须要建立在大量积累基础之上,才能够真正产生迁移的能力。
而我们曾经的指导者们,他们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也却难以用他们的有局限性的知识储备来加速我们理解的过程。思维的提升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愿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