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血粉丝汤
鸭血粉丝汤是南京的特色小吃。这道美食是将鸭血、鸭肠、鸭肝和鸭肫等鸭内脏切块切片,放入鸭汤中,再加上一把粉丝和几个豆腐果子(油豆腐)制作而成。它与南京桂花鸭并列金陵美食榜,可谓“鸭走双璧”。
鸭血粉丝汤也可作主食,配上一屉小笼包或一盘牛肉锅贴,妥妥的南京味道。当然,这味道里少不了一勺辣油。
“阿要辣油啊!”
这是一句地地道道的南京话。据史书记载,魏晋时北方士族南渡,立新朝,改金陵为建康,当地的吴语(又称庶音)和洛阳的雅言(又称士音)口口相融,渐成金陵雅音。
南京话即溯源于此。后从隋唐到两宋的数百年间,朝廷先后编《切韵》《唐韵》和《广韵》规范语言正统,金陵雅音虽有没落,依旧占据一席之地。
到了明定都南京,南京话再一次迎来了高光时刻。朱元璋迁数十万江淮人口到南京,其江淮方言与南京话融合,最终奠定了官话标准语的基础,称南京官话,并一直延续到清雍正确立以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南京官话至此结束了作为官方语言的使命。但在民间依旧有着很深的影响力,有“申话不如京话好,南京白话更堪嘉”的说法。清末汉语拼音的创制者卢戆章就倡导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可见南京话的辉煌历史。
湖熟盐水鸭
湖熟盐水鸭,准确地说,是以湖熟板鸭为主的地方特色美食。有书记载,湖熟板鸭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称“贡鸭”。官场上也有馈赠之礼,名“官礼板鸭”。
盐水鸭也称“桂花鸭”。民国《白门食谱》记:“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每到秋高气爽的季节,桂花飘香,正是当年鸭子长成时,江宁人家就开始腌制鸭子,自然成俗,“桂花鸭”之名遂广为流传。
湖熟盐水鸭运用“炒盐腌、清卤复,晾得干、煮得足”的传统制作工艺,成品“皮白、肉红、肉嫩”,“食之油而不腻,香酥适口,回味返甜”。
由此溯名。湖熟古称胡孰,位金陵郊外,天印山东,坐落于秦淮河上游句容河畔,近赤山。
湖熟自上古起就是人类生息之地,原住民孕育了以青铜器为主的湖熟文化,后又发展成由城岗头、梁台、老鼠墩等组成的城邑。
到了西汉初年,湖熟设县,先后属鄣郡、丹阳郡,再几经变迁,于隋时归入江宁,自此没于桑田。
城池虽已消弭,但湖熟没有与它的城墙一起沉沦,反而在上江两县(上元县、江宁县)的岁月磨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那一幕“梁台映月”的夜色,就是梦中的独上西楼,俯望双月临水。而我,就是南朝梁室的太子,泛舟登高,书文释佛。情深处,再来一壶酒,佐以湖熟盐水鸭,谓之“与舌尖缠绵悱恻,与味蕾共度良宵”。
文庙状元豆
状元豆是南京夫子庙的特色小吃。传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城南的学子秦大士家境贫寒,没有吃的,他的母亲用黄豆煮红曲米,再加一颗红枣,时常鼓励他勤学,后来他果然高中状元。此事传开后,每到科举乡试会试时,附近的小商小贩就在学馆、贡院附近卖起了这样的吃食,并取名“状元豆”。还有一句口彩:“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
文庙状元豆入口喷香,咸甜软嫩,一般搭配五香蛋,与夫子庙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麻油干丝,六凤居的葱油饼、豆腐涝,列“秦淮八绝”之一。
再回到秦大士,先被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担任科举官和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总裁,最后被乾隆帝授侍讲学士,教育皇子。其一生皆以学问立仕,半百归乡后,在园中种柏、梓、桐、榉树,取“百子同居”之意,期冀世代书香传承。
一碟状元豆出自文庙,而秦大士的故事则是金陵千年文脉中的一页篇章,与古来的文人墨客、经世之才共同撑起了金陵“天下文枢”的厚重。
自东晋朝王导奏请“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晋帝司马衍立太学于建康城南的秦淮河岸,后历时隋唐数百年,至北宋仁宗扩建学宫并祭奉孔子,又称孔庙、夫子庙,文脉已是流长。
到了明清,位于夫子庙的江南贡院进入鼎盛时期,十里秦淮终成文人荟萃之地,李白、刘禹锡、杜牧等一众大文豪写下数篇千古传诵的诗词。而在这些诗词中,除了秦淮河的夜色阑珊外,还有那岸边的秦楼楚馆、水上的画舫乐家,让才子倾慕,但桨声灯影、歌舞升平之下,却也是佳人悲凉。
于是,在金陵的城南,风月与文笔墨并存,造就了南京独有的文化底蕴,惊艳了岁月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