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读第12期,慢慢地去适应变化。本期解读,《安静》。
本书所标注的分类,其实是散文集。可以说是,我在选书的时候闹了一个乌龙,我明明是按照关键词“非虚构”来选择的…
而这本小书(全书只有五万字),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话题,安静。作者艾琳·卡格作为探险家,在他不断行走的生活里,不停地用不同的方式,寻找和感知安静。如此一来,才有了本书。
也因此,其实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散文随笔,该要如何解读?!只有把它重新组织起来…
请看我的重新解构…
1、保持一个方向,努力热爱生活
南极是作者艾琳·卡格去过的最安静的地方。但是安静究竟是什么?当作者决定孤身前往南极点遇见安静,可为什么大部分人,会在大部分的时候觉得安静毫无价值?!
由北向南穿越,一公里又一公里,地表以下是三千万立方公里的冰。或许这就是南极,冰和雪千变万化。因为未被触碰,所以才让人保有幻想。原来越安静,能听到的就越多。风不猛烈,可以感知震耳欲聋的的安静;风停下时,就连雪花都是安静的。
独自南下南极点的作者,也会突然感到情绪低落:日复一日,一步一步。但一想到,在他的北面:数百万人(其实是数亿人),每天来到一个大房子里,坐在一块屏幕前,年复一年。他的心里,就变得更平静,更满意。
安静本身会说话。它包含好奇,也拥有自己的力量,就像无垠的大海或者雪原。如果你不为这种力量感到好奇,就会对此心生恐惧。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害怕安静。
安静,却不是一种可以用分贝计量的物理存在。它更多是一种想法、感觉、想象。而值得追求的安静,更是一种个人体验。很多人,都希望能回到一些原始的事情中,来发现安静。阅读、冥想、滑雪、瑜伽,或是酿酒、劈柴。你设定一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不是一次性做完,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生命的原始能量,如同偶遇长须鲸的呼吸声。
安静可以是无聊的。被排斥、不舒服甚至恐惧,或是孤独、悲伤。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保持沉默。安静也可以是一个朋友,让人感觉更丰裕的力量:把世界关在门外,不是说不去关心周遭的环境。而是更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保持一个方向,努力热爱生活。安静本身就让人富足。
人脑正常的状态本该是混乱的,但我们往往都处在“自动驾驶”模式。睡觉、起床、看手机,上班——一天司空见惯。电视、网络、智能手机,越来越多发明带走我们的注意力——为了不无聊。
安静如此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比喧闹好。只是因为喧闹中,更容易失去自我。越被打扰,就越期待被打扰。进入“多巴胺循环”。可是,多巴胺循环并不是一种让人获得满足感的机制。害怕错过,并将保持在线和追踪新闻,变得合理化。
大多数人,放弃活出更丰富人生的可能性,忽视自己的潜力。选择消磨时间:选择“存在”,而不是“活着”。本应该学会倾听自己,将生命拉长。
当作者艾琳·卡格爬上威廉斯堡大桥,看到太阳升起之前射出的光线,给整座纽约带来的一点点光亮。那是一整片的安静,把一切声音隔绝在外。人确实无法控制周围是否安静,而无论在哪里,都必须为自己制造安静。
2、头脑比天空辽阔
北极和南极正好相反,它是一片被大陆环抱的海,深三千米,表面覆盖着冰层。最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人走过时是碎裂的声音。
人都会感觉到无聊。无聊,像是落入网中,而人体会到的是一种体验的匮乏。过多行动,也会带来体验匮乏。人们总在追求“更强烈的体验”,忘了偶尔停下来,关注自身。
安静也是一种新的奢侈品,具有独特性和长效性:不需要花钱买,也不需要被取代。另一种奢侈是可以不在线。不用着急看短信,不用立刻接电话。给自己一个机会,完全不在乎别人是不是需要联系你。
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安静中心,给人提供“隔离的安静”。这使人很容易忽略,也许多走几步就可以遇见平静:湖水、鲤鱼、鲜花和安静。玄机的是,为安静创造条件是很好,可生命中最好的东西都应该是免费的。安静,可以从目前生活的地方到:存在于头脑中,不用花钱。比如,走路去上班。
安静,也是通过暂停的方式重新发现快乐。人太容易漫游在一个和自我无关的世界。你我才是核心,而不是技术本身。为了缩短彼此的距离,我们必须去追求真理,而非技术。因为最新的技术,让自由的人变成资源。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无法独立生活,但有时关掉手机,闭上眼睛深呼吸,尝试思考平时不会思考的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现在我们该如何生活?很少有哲学家关心安静及其对你我的影响。安静并非虚无,而是有中生有。人类数千年,总有人离群索居。他们都相信生命的秘密就隐藏在安静之中。穿越大海归来,终会发现想要寻找的就在自身之中。
你能看见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身。阿塔卡马山顶,整片天空的星星,则印证了时间和生命的短暂。了解自己,也就了解了别人。在自身之中寻求宁静,重新找到自己被忘却的那一面。头脑比天空辽阔。
体验安静本身就是目标。沉浸于内在的安静,将世界关在门外,以打开思路。与其相信已被验证的真理,不如去寻找基础真理,并从那里开始思考。保持沉默,专注感受美好。因为瞬间和永恒是一体的。
写诗就是倾听——并不是去创造,而是去寻找已经存在的东西。必须回到自己内在的宁静中去——学会倾听自身,感受自己的感觉指引。
3、感知之外才是安静的所在
内在的无声的世界依旧是一个谜。安静并无法用科学来解密。所以,感知之外才是安静的所在。而必须记得,个人体验的安静总会和别人的有所不同。
科学研究显示,乐府间的停顿引起强烈积极的神经活动。因为留出一段空白、一两个空拍,可以制造出期待。
优秀的艺术作品,则像是会思考的机器。观赏有趣的艺术作品,就如同看见一个人内心熟悉的无声符号。静默地弹奏,“安静是如此精确”。无边的美景面前,也会让人赞叹,却就只有沉默。同样在感情中,亦需要安静的亲密时刻,不然很难体会关系中的微妙之处,达成彼此理解。
而作者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症,让他真正记住的体验是一些从小事中得到的乐趣。因此他会倾听,看到通常察觉不到的微妙细节,浮现新的想法。去聆听,就是去寻求新的可能性,新的挑战。
所有人都有够用九辈子的知识。所以,深呼吸,理解安静并不难。找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吧!
尾声
在安静里寻找自己,其实和主动避开负能量是一个道理。在自己里需找安静,就是发现生命里的全新可能。
祝各位的生活,都可以多一些安静。谢谢大家。
以下,是下期解读的书,欢迎大家共同阅读。
作者
作者简介:达米泰亚,作词人,思维导图痴迷者,快速阅读授权讲师。自诩为中国二十一世纪最好的现代诗诗人,著有未发表诗集《最后的情诗》。追求极简生活,盼有朝一日,生活只剩阅读和写作。人生愿景:以学术心/艺术心,为文化创造和传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