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没有和家人看电视节目,放任自己掉眼泪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他们面前像是憋着一口气一样,永远都不会软弱,不会搞不定。还在记忆里的第一次,是刚刚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把律师当作未来的职业,认为冷静是必须要有的职业操守。我们全家一起坐着看“感动中国”,爸爸的眼泪都淌下来了,我去卫生间悄悄的擦掉快要溢出来的泪水,回到客厅一脸淡定,那时候爸爸说我冷血。最后我没有去当律师,大概是憋眼泪太难受了吧。后来我常常哭,看见一点点能打动我的就让自己哭。这一次是和妈妈一起看董卿的“朗读者”,有点迟疑的抽出纸巾擦眼泪,心里还是有点别扭,但最终还是让自己在她旁边哭出来了。我小心翼翼的观察她,她大概也哭了吧,只是我们都没有看对方,都没有说话。这一期的主题是“礼物”。
自从新华书店搬到南城门以后,我就特别喜欢去,那里的清净比在闹市区更符合我心目中书店的样子。特别是心情不好的时候,那里就像我疗伤的圣地。有一段时间,我总在傍晚的时候去,天上偶尔会飘着些窸窸窣窣的小雨,街上人很少,我带着帽子,也不打伞,雨幕模糊了视线,好像就可以不用再去面对生活里那些纷纷扰扰。
我最喜欢的那排书柜,放着毕淑敏、萧红、张爱玲、白落梅,旁边正好有一排矮矮的扶手,有点窄,坐上去并不舒服,但我常常在那里一坐就是一个晚上。印象里毕淑敏有一本特别好看的书,封面和装帧都特别美。当时拍下的照片在清理了好几次手机后,都消失不见了。只是记得她说,心情低沉落寞、遇到困难的时候,最适合做的事情就是静下来看书,特别是人物传记,你会发现原来那么伟大的人也会遇到困境。当你把当下遇到的问题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里面去,惊觉原来它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这是读书可以带给我们的。
每次合上最后一个字,走出来的时候,就有一种身体里的浊气都被排空,又有一身的力量去面对一切的感觉。往往那时候天已经全黑了,城墙上围了一圈的霓虹灯,有些静默却不冰凉,衬着广场上的歌舞声,有着一种特殊的烟火气息的温暖,不那么静也不那么闹,很安心。
这座城门在我记忆里一直都在,奶奶家在城门外,我们无数次穿过门洞。爸爸开车走中间大的门洞;妈妈骑自行车载我的记忆几乎没有了,那时候走的应该是旁边两个中门洞;大多数时候,我们静默不语走过的是两边最小的两个门洞。这座城门好像只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从来没有人把它当做过区分城里城外的界限。只有一次,妈妈牵着我的手在城墙上散步,太阳温和的照耀着周边的绿植,偶尔有行人走过,楼梯前的老人还是一如既往陶醉在一个人的华尔兹里。那个清晨像家乡无数个清晨一样静谧美好,让人真的好像可以忘掉岁月。妈妈说,其实这个世界很大,你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你是一个女孩子更应该出去看看,不要局限在这个城墙里。我看到妈妈的眼睛看向奶奶家的那个方向,那里有一条出城的高速公路,妈妈的眼睛很亮很亮,在我的记忆里好像远方有特别美好的东西。
后来我一直追逐着远方,去了许多我以为想去的地方。再回到家乡,再走过那样的清晨,我渐渐明白:“远方”,不是三千公里,也不是两万英尺。“远方”是你心底里求知的渴望,你渴望内心的贫瘠被智慧充盈、你渴望干涸的双眼因重新感知到悲悯而湿润、你渴望这幅单一的躯体因融入更多元的文化而散发光芒、你渴望这一世能体会得更多一些。这些“渴望”将推着你向前,走到那条出城的路上去。“远方”是妈妈送给我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