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边城,是初中,老师介绍给我们,他说,这是一本男生不容易读的下去的书,大多是描写当地的风俗,对于故事的推动很少,好奇之下,我在蝉声四起的夏季,在房间里,轻轻捧起这本书,静静的读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淳朴而美好,那里的人们,善良而热情,人们看见孤身的老船夫,会在临走时硬塞给他钱或物,老船夫也会气喘吁吁的追上,再把东西还给他们,人们之间,充满了一种和谐温暖的氛围。
书中的翠翠,单纯美好,有一双纯洁干净的眼睛,如同小鹿一样,她的母亲是在还没有结婚时,和一个军人私通,生下了翠翠,这才当时,为世俗所不容,最后他们为爱殉情,留下尚在襁褓的翠翠和孤身的船夫爷爷。
翠翠渐渐长大,认识了当地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两个很优秀的青年。
就像很多小说一样,他们都爱上了翠翠。当地团总看上傩送,愿意将自己的磨坊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而傩送,宁愿只继承翠翠家的一条破船,也不愿意娶自己不爱的人。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不像现在的小说,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利益,也没有两兄弟为了她闹的水火不容的激烈较量。而是安排他们兄弟两个,在夜晚,轮流对翠翠唱情歌,来表达自己的爱,用这种温和的方式,来让翠翠进行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翠翠在睡梦中听见他的歌声,也和他相互和应。哥哥天保知道他们的爱情后,选择离家从商,他可以做到祝福,但是可能没有办法做到面对他们的爱。
天保选择了最好的办法,翠翠是他爱的,弟弟是他的亲人,他不能伤害其中任何一个,如果做不到彼此直面幸福,至少也要远远关心,做到不伤害对方。
可是,他却在离开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在半路上去世。
傩送知道哥哥的死亡后,翠翠又一直没有直接对他表达自己的爱,父亲无法再接受翠翠做傩送的妻子,内心的自责和对翠翠的爱,让他没有办法再呆下去,最后他也选择了离开。
他的离开,是无奈,也许也有逃避吧,他的哥哥,为了让他幸福而去世,他怎么可以再那么坦然的去拥抱她?
他不知道,就在他离开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翠翠的爷爷去世了,船也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塌了,一夜之间,她失去了所有,一夜洗礼,她被迫长大。
她的爷爷,一生担忧,前半生,送走了他的女儿,在泪水中喂大了自己的孙女,唯有祈祷她不要像她妈妈一样,为爱情放弃一切,结果,她还是失去了爱她的和她爱的,在担忧和可惜的心情中,他悄悄的离开了翠翠。
日后,人们看见她,还是以前她爷爷开船的位置,她头带白花,一直等着那个人,那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我不知道是怎么样的爱,支撑她一直等待,也许翠翠和她母亲一样,都是为爱而生的女子,为爱情而勇敢,因为心中有爱,所以能够面对这一切。
作者沈从文创作这篇文章,正是他爱情事业双丰收之际,那个时候,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告诉我们,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这本书,故事的推动中,更多的是湘西当地的各种风俗,人们整体在一种轻松,温暖的气氛中生活。也有一些中国传统的思想,比如说,翠翠的妈妈,最后不堪舆论而自尽。但是整体,还是轻松的氛围。
幼时读边城,读懂的是他们的爱情故事,现在看,更多的是人生百味:
失去女儿无奈日日抱着尚在襁褓的孙女,汤食和着泪水将孙女养大,又在为她的幸福忧心中离世,带着诸多不舍,至少他尽力了,他做了一个爷爷可以做得全部,儿孙自有儿孙福,就这样吧……
一边是浓浓兄弟情,一边是无法割舍的爱情,天保无法放下任何一边,只能坐上船,巨浪掀起船,他停下挥动着的手臂,面带一丝苦笑,将满腔无奈和不舍,化在江水中,心中最后的期许,翠翠、天保你们两个要幸福啊……
他没有想到,他那么在乎的兄弟傩送,怎么可能在失去他之后,还去拥抱他的幸福,天保无法割舍的兄弟情,傩送又怎么可能在爱情中忽视?他也走了,别人用一座磨坊都没有让他离开翠翠,他的兄弟最后的让步却让他在泪水中放下了他可以拥抱的幸福。人生啊,不是有决心就可以,还有一个东西叫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