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了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因此,各级党委政府须把就业置于民生首位,深度换位思考,聚焦公共就业服务发力攻坚,因地制宜构建“家门口”就业圈,将服务触角直抵群众“心尖”,实现“家门口求职”更加便捷高效。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过去,就业服务多受限于传统招聘会、人才市场等固定模式,覆盖面和可及性有限。而今,探索“家门口”就业圈则打破这种局限,不仅能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更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一方面,党委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制定前瞻性就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向就业圈倾斜,建设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职业培训、就业指导,拓宽“刚性+柔性”聚才引智渠道,全方位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让就业者安其岗、乐其职。另一方面,激活市场机制功能,强化供需对接服务,鼓励企业创新用人机制、创优招聘方式,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引入就业资源,跨区共享配置就业信息,提供优质岗位和福利待遇,延展群众在家就职“幸福半径”。
打造“家门口”就业圈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做优做强“家门口”就业圈,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突出制度赋能和组织引领,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图”,多措并举发展县域富民产业链条,促进群众稳岗就业。同时,加强阵地建设,优化服务办事流程,打造标准化“家门口”就业驿站、零工市场等微平台,运用“大数据+铁脚板”精准对接就业服务需求,推动就业服务资源向乡村、欠发达地区延伸。
做实“家门口”就业圈既是民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我们亟需推动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融入企业,聚焦人员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区、产业商业集聚区等区域,打造安心舒心的就业创业“温馨港湾”。让群众走出家门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享受“家门口”就业的便利与舒适,共同谱写民生与发展的新篇章,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