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
其实,是不喜镜头的。既要摆弄姿势,又要表情管理,可能还要不差的穿搭,真的不是件水到渠成的事儿。也正是如此,给她人拍的照片似永差了点味儿。
但也不知啥时候,从小红书窥得“人像模式下,将人置在九宫格的左下或右下”,自此,好似是屡试不爽。
桃花竞相盛开,粉红色的视角下,树树挺拔向上生长,没有旁斜逸出,似有北方小白杨之感,只是没有那么高而已;而白色的视角下,花朵的形状其实与以往的无异,这抹纯净的白,或许是受了刻板印象之故,于此停留的人儿特别少;还有一种玫红的视角,可能是艳丽吧,能吸引眼球,也能引得来往的人频频停驻…也就是于此,或弯个腰,或蹲个脚,或退个后,咔咔一顿,并没有让镜头前的人儿失望。或许,也是一种鼓励,技艺也会渐入佳境。
向内求
每个当下的日子,是自己的圈子,也是自己的脚步,因此,总会想看看其他的可能性。也跟着不同风格的文字,确实感受了一把。但总归有声音在说,不要千篇一律,不要趋同。于是,有了社会学的视角。《病非如此》带来的震撼太多。虽然心里一直明白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无人可规避。也曾想过,如若真有患病的情况,一定得有尊严地活着,即使时间不长。在有限的生命里,一定要多去体验。而这本田野调查,让人一次次感到生命枯萎和成长同样重要。人们总会本能地在疾病下手足无措,甚至避而不谈。想想那个处境,确实很难。没有人生来能坦然面对,更没有人能在突来的疾病前,怡然接受。不仅是病人,家属亦是。怎么去改观突来变化下的关系?不安,希望,都会一次次地涌来。面对病痛,需要勇气吗?肯定需要。可更需要活在当下的感悟与示弱的美德。也是“认识老病死苦的生命伦理与合宜应对之道,应是日常教育的一环”文字后,一次次思索教育的意义。
也是在此之后,终于阅读了《我的二本学生》。大众教育的环境下,大多数人多少都有着与作者笔下学生的经历,也是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写照。“越是和学生深入交流,越能感知其背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烙下的印痕,学生成长的可能性,越来越受制于家庭的溢出效应”,“多年来,我注意到一个事实,对学生而言,伤害最深的并不是贫穷,而是缺爱,童年缺乏关爱的孩子,到了大学,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自卑,内心无所依傍,始终有一个无法填充的黑洞”…一个个的经历,并不只是作者笔下的独例,放在其他院校的某个老师身上,也会有类似的情况。也正是作者的观察和记录,也确实感受到了时代的再次变化,“读书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事实是无论什么事,身边的声音都不会少。只有自己稳住阵脚,保有基本的底色,才能突围。
生活角落
朋友发来几家锅盔的照片,问我是否有尝过。肯定的回答赢来的是惊叹。
人的喜好其实无法解释,我也不知道为何对它如此钟爱:不仅会在探寻生活附近的小店,也曾前往其发源地。新鲜出炉的带有锅气的面饼,带有食物的原汁;当然,随着入口带来的薄脆感,更是与自我碰撞的火花。也是最近,愈发地想念热干面。其实,最初的最初,是不喜的。初吃时,沾满每根面的花生酱,让人觉得黏黏糊糊,没有丝毫清爽感。后来,看到“从不喜到喜爱热干面”的漫画,都是嗤之以鼻,还大言不惭地说在自己身上绝无可能。可才多久,就啪啪打脸。爱了就爱了,十多年的时间里,在无法吃到新鲜的情况下,都不知在网上买了多少回。每次大快朵颐后的满足感,似是对过往时光的眷恋。
每个片段,都是你的生活。而每个与你有交集的瞬间,人,物,都不是过往云烟,无论是好的或坏的,他们有他们的意义,就像纪录片冈仁波齐里所说的“每一步都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