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把简书的名字换成了:少侠_知行在路上,可能你根本没在意,因为我们很熟了;可能你根本没在意,因为你点开文章,就想看看我写了点什么?但改这个名字,我端坐在书桌前,在纸上写写画画了好久……甚至,可能潜意识酝酿了更久。
很多时候,这世界就是这样不可描述:一只蝴蝶扇了下翅膀,能引发一场龙卷风;而我们重若磐石的心事在别人那里只是一笑而过,你心头的朱砂痣怎么也无法在他人心里着上颜色。那我们就姑且忽略我写了什么,画了什么吧!
只是,知行在路上,是我在新一年给自己的许诺。像承诺一般,坚定得去践行。
看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些年!不是因为我没有行动,而是我的努力像是阵痛,像是为了防御未知的恐惧而产生的各种心理上的阵痛!
我得让自己动起来,我一定得做点什么?
我做什么才最有效,又适合自己呢?
我不怕吃苦啊,但我要喜欢,我要甘心情愿……
于是,我真的尝试了,只要是我认定的,我显得比身边人更勇敢,勇敢地在生活中左冲右突,慌慌张张的勤奋着……
从年少时就一直跟自己较劲,一阵一阵的。那时候我总想,我得让自己发生点大的改变,以此证明我是有毅力的、能坚持的、是自律的。所以总是兴冲冲的宣布:我要……我要……然后过几天,没音了,最终,我没能证明什么。
大家眼里的我总是精力充沛,能量满满。没有几个人知道,我是如何在日记本上狠命的鼓励自己,摘抄各种励志句子给自己打气,却对这些话本身理解得很少,仅有的理解只是“我以为的”
像是这样的句子:“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就是提醒自己,别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时候那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像是“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就是提醒自己要尽情的、充分地过好今天,不要辜负自己的生命。
像是“生命最基本的意义是生命本身”,彼时年少,多少次追问活着的意义,到最后发现一切都朝向虚无,自己hold不住,倒被吓出一身冷汗。于是,我找了这句话,安定自己。
人没有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因为,在我们的生命里,没得到的似乎更好。张爱玲却早已看得通透:“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从上大学到毕业这7年,我像一只挣脱线的风筝,在精神的天空自由撒欢。参加社群活动,爱上泡图书馆,也会坚持早起去和朋友们对一个话题侃侃而谈……一直以来,都很关注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成长。
2016年,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在未来,认知差异是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壁垒。后来,又听到另一种说法:认知差异,是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异。
后来,我迷上了李笑来老师,因为他的“系统升级理论”。他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操作系统,像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一样,需要不断升级。其实,这背后,本质上还是认知的升级。认知好像是控制我们大脑思维和运行方式的一串串代码,决定了我们人生的运行方向和速度。
他不仅在说,十几年来,他一直在做!用反复的思考和行动,他不断更新自己头脑中的概念,并寻找正确做事的方法。现在,他把自己活成了“财务自由,精神独立,改变世界”的牛人。
他常告诫我们,就用两句话:
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你一定会变得更好!
若长期持续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你的未来一定会很伟大!
这两句话很朴素,做事,要寻找正确的方法,并坚持去做;长期持续会产生“复利效应”,最终让你受益良多。
可能你读完也不一定认同,倒是李宗盛的歌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更能唤起你的共鸣。不过,没关系,认知差异是恒久存在且无法消除的。
总之,我们就是去做,去行动,去积累,去升级!
说到,知行合一这个词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对它的理解也众说纷纭。
在我看来,就是知与行统一,只有真正按照你理解的去做了,才算是认知了;真正去做了,做到了没做到,为什么没做到,怎么才可以做到,用行动去检验、修正你的认知。
不管理解得是否正确,我都要开始行动了。因为上路了,就有机会更广泛和深入的检验你的认知了,也会根据你的或他人的经验做出调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这条路上,唯一的区别是:你是否对此有觉察?是否有升级更新你的认知系统的意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样的话,你听过好多次:“用输出倒逼输入”,“写作是认知的逆向输出”“坚持写作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如果你只是知道,想过,甚至写过几篇,都不能深刻的理解这些话,也不会因为这些话给你带来什么改变或益处。这种不叫作“你知道”,你只是“听过”,听过而已。
所以,2018年,我想持续的写文字,想验证一下坚持写作一年,到底会给我的带来哪些改变?想把自己以为“对的道理、正确的方法”重新思考和践行;想跟更多人一起“知与行”;想通过写作的输出,不断验证、更新自己的“知”,不断促进、修正自己的“行”。
2018,少侠_知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