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而我个人却始终喜欢读纸质书,不喜欢读电子书,总觉得读纸质书,才有读书学习的那种安然享受的感觉。很多人对我痴迷纸质书感到非常不理解,认为我年纪大了“落后了”,他们认为文档数字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且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已经习惯在手机上阅读,纸质书将逐渐淡出人们的工作或生活中,也许只有有年纪的人还保留些阅读纸质书的情怀,那么收藏纸质书价值在哪呢?
数字化文档是否会取代纸质书,其实早些年已经被普遍讨论过,比较一致观点是纸质书将越来越少,最后可能就是印刷少量供特殊人群阅读或收藏用。从这些年新出版书的数量及印数,也证明纸质书似乎日薄西山,许多书起步印刷数后就开始发行电子版或仅仅按需印刷。但我恰恰以为这才是真正体现纸质书价值的开始。
首先一定要把那些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庸俗低级的书从纸质书是否有未来的问题内涵中剔除,把有学术洞见、独立思考精神及人文关怀的好书做为讨论的逻辑起点。我以为好的纸质书,因为数量的减少将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收藏品,就如中国早年的瓷器,哪怕民间器具,现在也是价值不菲,因为无形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需要有型的器物去呈现、来印证,就如形而上学总是与形而下如影相随。另一方面,纸质书将被真正的、懂得的且又有支付能力的人拥有,就这点上说纸质书的经济价值将被充分体现出来,不是比印刷厂出来就回炉造纸厂更有价值吗?
齐美尔在《货币哲学》有句名言: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如果我们把对书的态度分为工具与情怀,用这话解释在纸质书,同样可以说明问题:纸质书只是一扇打开世界的窗口,而人永远不满足于只有一扇窗,纸质书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真正爱书人的心灵。那么人的心灵会消失吗?不会的,那么好的纸质书不就是生活头上的明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