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意在表达一种平淡中蕴藏的微妙幸福与宁静。清欢是一种清淡的欢愉,不张扬、不激烈,仿佛清风拂面,清茶入口,让人感受到恬静与满足。这种欢愉并非来自繁华喧嚣的生活,而是在平凡中滋生的美好。
诗词原文: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一生历经仕途沉浮和人事变迁,但他却在风雨中找到了人生的澄澈与安宁。所谓“清欢”,即是于简朴生活中找到内心的丰盈,在淡泊中寻得持久的喜悦。这种心境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能够欣赏一花一木,珍视身边的一切,而非追逐世俗的荣华。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态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盛,而在于心灵的充实与安定。我们若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找到宁静,欣赏身边微小的美好,便会发现人间的味道就是“清欢”,这才是细水长流般的长久幸福。
无独有偶,三毛曾说过一段话,同样让人感到像一股清流,沁人心脾:
“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人,享受生命一刹那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三毛
三毛的这句话描绘了一种平淡而深刻的幸福观——一种不被外界喧嚣左右、不依赖于外在追求的安然自得。她认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是炽烈的激情或极端的悲喜,而是像溪流般缓缓流淌的内心宁静,是在平凡生活中找到的恬静和满足。
在现代社会,快乐似乎变成了一种需要“努力追求”的东西。很多人将快乐和物质、地位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在事业成功、财富自由、名声显赫后,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然而,三毛却道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理解,她主张一种“细水长流”的快乐,一种不因外界变迁而动摇的内心稳定。这种快乐更像是生活的底色,不因一时的失意或成就而波动,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平淡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心境。
三毛的话揭示了“狂喜”和“苦痛”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无论是狂喜还是苦痛,它们都是一种情绪的高潮,一种情感的极端表现。狂喜的时刻可能带来短暂的满足,但它消退后却容易留下空虚与失落。
而极度的苦痛虽然能让人刻骨铭心,却可能令人在情绪低谷中久久无法自拔。这些极端的情绪总是短暂的,如同暴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又迅速离去,留下的往往不是持久的安宁,而是更深的浮躁。
真正的快乐,恰恰是在不需要激烈情绪的陪伴中,能平和地与世界共处,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与平凡。
所谓“细水长流”,正是一种宁静的生命状态。它并不追求波澜壮阔的情感体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微小的愉悦。
无论是清晨的阳光、晚间的一杯热茶,还是在书中找到一句让人会心的文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却在不经意间充实了我们生活的底色。
这种快乐并不夺目,但却长久。它如同潺潺的溪水,不因一时的波动而改变方向,也不因挫折而停止流淌,给人带来温柔而持久的慰藉。
而“碧海无波”的比喻,则进一步诠释了她所追求的内心平静。碧海无波,并不是指生活中没有任何起伏,而是指无论遇到何种境遇,内心依然能保持清澈和宁静。
三毛的这段话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生活智慧。她认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激烈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就像“细水长流,碧海无波”般平稳绵延。这个比喻描述的是一种持久而温柔的幸福,它不求激动人心的高峰,也不被痛苦压得喘不过气。她认为,真正的快乐在于做一个普通人,珍惜生命中微小的、刹那的美好时刻,从而让自己的心灵抵达一种接近天堂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种“细水长流”呢?
首先,要做到细水长流,便要培养一种平常心,接受生活中的平凡与不完美。很多人追求刺激、成功和掌声,以为这样才能快乐,但追逐这些往往让人疲惫不堪,甚至迷失自我。平常心意味着一种接纳,是对生活本来的样貌坦然接受。
平凡并不意味着无趣,相反,它是一种真实而温暖的存在。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琐碎中找到乐趣,比如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看一场电影、煮一顿美味的饭菜、读一本喜欢的书,享受这片刻的美好。
正如三毛所说的“做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脱颖而出,而在于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满足。
其次,要懂得珍惜当下,不让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现代社会的信息繁杂让人容易被外界的评价和期待所绑架,总在担心错过机会或无法达到他人的期望,导致心理上的不安与焦虑。
而三毛所提倡的细水长流,是一种无忧无虑的存在感。每一瞬间,都是生命中独特的一刻,它不必是壮丽的,只需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可以在清晨醒来时,听到窗外的鸟鸣,在雨后感受空气的清新,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就是生活的细流,积攒起来就成了我们幸福的源泉。细水长流是一种对当下的珍惜,让我们能够从每一个片段中获得宁静和满足。
此外,细水长流还意味着一种对内心的培养,不断地丰富精神世界。三毛的文字中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透彻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她对生命的真挚热爱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她并没有将快乐寄托在外在的成就上,而是追求内心的丰盈。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旅行、思考,甚至是与他人的交流,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内心。精神上的满足是细水长流的重要支柱。正如她所言,“即使不死,也在天堂了”,这样的心境需要源于内心的安定与丰盈,拥有一个安定的内心,外界的起伏才不会轻易影响我们。
最后,细水长流还需要一种放下得失心的智慧。人生充满无常,痛苦和失落在所难免。三毛提到的“碧海无波”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它不是回避痛苦,而是以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得失心常常会让人迷失,执着于结果会让我们无法享受过程。细水长流的生活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面对得失、成败时都不急不躁,懂得放下得失,以一种平静的心去看待。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释怀,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才能让生活如水一般,缓缓地流淌。
总结来说,苏轼与三毛所描述的真正快乐是一种平淡却持久的幸福,而要达到这种细水长流的状态,我们需要培养平常心、珍惜当下、丰富精神世界,并学会放下得失。
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让我们在平凡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让心灵抵达“天堂”般的宁静。
心态好,什么都知足懂感恩,脚下路宽松因为爱,所以爱因为善良,幸福人生人间有味是清欢不忘初心走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