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很少有100%的命题。100%情景下都对自己好的人不存在,100%场合下都正确的道理不存在。生活,就是90%的平庸,和9%的美化与错觉。而我只在乎那1%的温柔。
_____题记
亲爱的你,见字如面。
今天我有三个命题要说。
1
最近我收到个信儿,是关于人际关系相处的问题。这个话题很有意思,我发现受欢迎的人不一定有共性,但不受欢迎的人一定有。
你身边有没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疯狂地沉迷于表达自己。比方说,一群人坐在一起去安慰其中一个刚分手的朋友的时候,如果这个群体里有这样的人,就势必会有见缝插针的跑题效果。“把任何话题引到自己”的本领在这些人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能从对方的感情谈论到自己的前男友,仰慕者的身材,向往的感情,最后自怜自哀现状的。最后该安慰的人也许并没有得到情绪的排解,而表达的人也未必得到待见。
我一直有一个理论: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表述方式和目的。他们谈论旅行是为了展示生活的品味,谈论极品事件通常是通过批评/同情/可怜来满足优越感。他们谈论自己变得胖了脸上长痘了,是为了,满足自己情绪表达的需求,也获得安慰。
10句话里有8句都以“我”为开头的人,通常不容易看到别人。因为太在乎自己。而那些懂得在关键时刻闪光,并知道要留舞台给别人的人,拥有超高的情绪技巧。
另一类人,觉得很多人其实都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最后也没发现自己活在自己的幻觉里。一旦听到一些负面的评价,他们需要临时布置一个甜蜜的假象来哄骗内心的心虚。习惯性去自我塑造的人通常容易活得像个雨刮器,别人以为的自己”与“自认为的自己” 这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的那一刻,左右摇摆,和夜晚一起困倦。
从这个角度上讲,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很重要。两种来源的话,最需要倾听。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因为他们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对外相处的模式。二是人际相处失败的人,花点世界是学习别人怎么失败很重要,就像文章开头说的:
受欢迎没有共性,但不受欢迎一定有。
2
有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活得如此卖力,却过得像一条公式。
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事实,是在某节语文课上,老师问我们:“从小到大,做过最疯狂的事情是什么?”我不晓得你有没有,反正我想了很久,没有一条值得拿得出手的大事。
像我这样活得紧绷地人,打心眼儿怕见到自己的粗糙。这种感觉,就好像自恋的人,不喜欢闻到自己的大便也是臭的。
开始意识到“我总该还要做点什么”的时候,总觉得是某一个意义上的成长。
3.
这个月我逐渐意识到,坦然接受人生里很多“比例”的存在,对于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比如,我们大部分 92% 的细胞用来在规则里打转,做不出格的事,表没风险的态,说无差错的话;而允许8%的细胞用来打破顺从,天性解放。这微小的8%,时不时会冒出来向自己招手:我活着,而且独一无二。而能目睹我们这8%的与平时完全不同,软弱、胆小、甚至恶俗并没有离开我们的人,更加容易变得不可替代。
再比如,我也常常发现我们看到的别人的10%的幸福,都有我们看不到的89%的妥协。有那么1%偶尔,他打开了瓶子去诉说某些的无奈,才让人意识到:举重若轻地轻佻,是对沉重最好的了断。
因此,这个世界上很少有100%的命题。100%情景下都对自己好的人不存在,因此我们学会了尊重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权利。100%场合下都正确的道理不存在,包括此时此刻我说的这句话本身。
而生活,生活就是90%的平庸,和9%的美化与错觉。而我只在乎那1%的温柔。
给我不完美的世界第三封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