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游云南建水,闻城郊5公里处有一清代古桥,值得一看,遂与同伴商定于次日成游玩之行。
清晨,骤雨初歇,临安古城街巷的青石地面还泛着路灯与店铺招牌的亮光,我与同伴各租一辆山地单车,设定导航,出西门,沿323国道骑行。头顶,天光云影,宛如江海波涛;原野,田畴阡陌,满目碧绿清新。骑行半个多小时,见一颇具规模的古代桥梁横卧于不大的湖面之上。
桥呈南北向,质石,微拱,有孔17。两孔之间迎峰面为三角形桥墩,以劈洪水,石缝处多有杂草。桥身中部有一楼阁,飞檐重叠,巍峨高耸;南桥头为一六角尖顶方亭,小巧玲珑;桥北无亭,却有一大树耸立。楼、亭、树遥相呼应,与桥身融为一体,如虹,如船,亦如开弓未射之箭。整座桥梁给人以简洁厚重,古朴典雅的感觉。远而望之,桥与云天绿树倒映在平静水面,俨然一幅绝美图画。
沿桥南古道推车穿过小亭上桥,见不甚宽阔的桥面呈平底凹槽状,桥面、桥拦均由约30厘米厚的青石条砌成。桥栏尚好,桥面道路则早已沟壑纵横,破碎不堪。漫步桥中,四周旖旎风光尽在眼底。进到中楼,路边有坎,同伴很自然地坐下歇息。古人于桥上建楼,其初衷除了美观,想必也是为过桥之人提供遮风避雨、相逢闲谈之便吧。
驻足楼中,环视四周。楼阁为砖木结构,其内空空,别无他物,仅数根直达屋顶的粗大原木柱子。光线从楼外射进,照射在破碎的地面上。逆光中,曾经是约30厘米见方的青石地面,如今却成大小不等、凸凹不平、形状各异、棱角圆润、表面光滑的鹅卵石铺就一般。不免感叹:这要多长的风雨岁月,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的人走车碾才能打磨至此?这古桥小道经历了多少世事变迁,见证了多少人世沧桑,又听到过多少人间故事?蹲下身子,镜头对准这极具历史感的地面,欲把这一凝固的时光摄入镜中。此时,恰有游人走进,于是我迅速地摁下了快门。刹那间,仿佛有无数的人、马、车一一从身前掠过:挑担进城购货返家的农夫、乘轿的老爷夫人小姐、远行的商贾、赶考的儒生、行军的部队、驼着货物的骡子牛车鸡公车;兼有男人的爽朗笑谈、小儿的啼哭嬉闹、货郎的吆喝、差爷的呵斥、牛儿的哞哞、木轮的轧轧、行军队伍的杂沓之声响起。这一切交织成一幅幅满清、民国及共和国时代的画卷。这沧桑斑驳的古桥,不经意间唤起了我对久远年代的追思与联想。
文管部门的一块有些模糊的铭牌介绍了古桥的由来:泸江、塌冲两河由西向东蜿蜒而并来在此交汇,古桥横卧其上,故曰双龙桥。清乾隆年间先建三孔,道光年间续建十四孔与之相连,因此又称 “十七孔桥”。桥身全用青石砌成,长148米,宽3米;桥中楼阁高20米,边长16米;南亭为六角攒尖顶,高9米。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双龙桥已无交通功能,政府将桥与周边之地开辟为景区供游人参观。河流下游筑坝为堤,狭窄流动的河面变成宽阔静止的湖面,周遭植以树木花卉簇拥着古桥。当地人湖边垂钓,游客环湖赏桥。从不同的角度观桥,古桥呈现出各样的姿态。或修长秀美,或奇伟雄健;或妩媚静好,或憨厚质朴。随着时序的流转,春夏秋冬、雨雪阴晴、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古桥与建水秀丽山川又会幻化出不同云影、色调各异,或清丽疏朗、或辉煌富丽的画面。也因此,双龙桥在其文物鉴赏价值之上,又具有了摄影、绘画的审美价值。
“呜……”一声汽笛,从建水县城临安车站开出的一列米轨火车到站了,导游小姐领着游客围着古桥转了一圈之后行到桥中,游人三三两两,或细心品赏,或拍照留影,不时传来啧啧赞叹之声。
当汽笛再次响起,米轨观光列车启动时,我与同伴也跨上单车,继续在绿野中西行,去观赏建水的另一个景点——团山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