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成长-《宝宝怎样看到对与错》

“不,我不能给。”三岁的罗杰大叫,同时张开双臂试图将 147 块积木保护到自己的胳 膊底下。“我需要它们”,他大声抗议。

显然,罗杰的行为违背了“分享”这一准则。那么,我们能说罗杰是一个自私、淘气、被宠坏了的孩子吗?也许不能。因为,该年龄段特定的道德感决定了,他只是简单地思考问题,自然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有关专家告诉我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情心、利他主义、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都是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并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学前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表面性、固定性等局限性,因此相应地在判断对与错方面,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绝对性。凡事常常都是好的或常常都是坏的,在他们眼里,一个行为是有意还是无意 并不重要,他们不看动机,只看结果。

2、取决于身体伤害的程度。身体伤害越严重,就认为错得越糟糕。

3、取决于一切行为是否会招来惩罚。如果受到处罚就认为是错的。

4、规则。规则是从来都不应该打破的,破坏规则就是错的。

5、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儿童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因此,罗杰可能就认为,积木是我先拿的,我有权占有,打破了这个规则就是错的;另外,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我需要它们,所以就该归我。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应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