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颗星星

我是个不赶新潮的人,说不赶新潮也不准确,应该是一个赶不上新潮的人。很多时候,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或有什么消息在流传,我基本都是最后知道,甚至到最后也没知道,不知这到底算是错失了猎奇的快乐还是减省了八卦的烦扰。没人来告诉我,我也不爱问,偶尔得知还听的懵三岔四,怕话深了浅了的聊不合适,最后觉得不知也罢。

说上面这些,主要是我最近才读完《三体》。这套书火了好些年了,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读过了,看一些书评说内容涉及到挺多物理知识,我联想到自己也就能看懂菜谱的知识储备,觉得贸然翻阅“天书”是不是有点自取其辱。又作罢。

随着家里的商小姐啃书速度的加快,促使我要经常给她补给“精神食粮”。在选书挑书的过程中,《三休》这套书总能在显眼的地方刷到,为了凑满减,捎上也不是不可以,我看不看得懂不要紧,甚至看不看都不要紧,摆在家里的书柜里,说不定商小姐以后会看,就算不看,咱也能算是个爱书的人了——爱买书的人。

买都买来了,还是要抽时间翻翻的,商先生挣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浪费的。确实如我所料,书里的专业描述我果然没看明白多少,读的慢不说还挺费脑。期间商先生建议说:“你听音频书啊,音频书也挺好的。”让他说的好似音频书我就能听懂似得。嘿!他不说还罢,一说我更是要啃完,哪怕囫囵吞枣。我是缺那么点气质,好歹还有那么点志气!虽说是十多年的夫妻知根知底,可谁还不会充当鸭子硬上架——拔拔高提提气!中年夫妻就讲究个谁也别服谁,主要在博弈。

扯远了说回书,写的很精彩,感谢作者给我科普了很多物理、天文知识,起码有一些名词我算是听说过了,咱主打就是理解一个故事情节,我发现看不懂的专业词汇一但把它当成故事来看待就能读的下去。反正都还是没发生的事,好在是没发生的事,恰好可以让我有无限的想象,也许这些想象并不符合专业的理论逻辑,管他呢,谁还不能有个自个儿的脑子呀!

读完这套书,请原谅我这个普通的主妇并没有对外星生物及浩瀚宇宙产生多么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地球上由我制造的两个人类幼崽就几乎让我使尽了全部的精力,实在是没啥功夫(主要是没啥能力,更可能是没啥智力)多想其它。要说一点没想也不客观,它还是让我想起一点东西,关于我自己的一点东西。

那是小时候的一个夏天,屋里又闷又热,爸爸搬出一张木架床放在院子里,靠在堂屋的窗台下。床上铺着一张三合板,表面光滑平整,用脚踩着发出“蹬蹬”的响声。不知那时我有几岁,只记得我站在床上就可以伸手够到横栓在厨房门框和堂屋窗栏上的一根铁丝晾衣绳,绳上时常搭着妈妈晾的各式衣裳,用手一晃就都“啪啦啪啦”地掉下一片。晚上,这里就是我们兄妹三人混时间的地方,妈妈在厨房里烧火做饭,爸爸有时坐在床沿陪我们玩,有时不在。我们仨就在床上滚来滚去,什么你蹬我脚啦,我压你腿啦,反正就是没事干闲磨牙,如果我们都不说话了,要么是有人睡着了,要么是鼓捣别的去了。我多数时间是仰面躺着,我喜欢这样躺着,躺着看天空中的星星。那时,我远不知道“时间像停止了一样”这种诗意的表述,只觉得天好黑好黑,好远好远,像一个大锅盖似的穹顶上密密麻麻的星星挤成一团,扭在一起,织成一张密集且不均称的星网,无边无际,绵延不绝,看的人只觉四下安静,轻渺无声,家里的院子似乎也变的宽大起来,邻居家的狗叫也听不见了,再黑的夜也不怕了,星星像似把一切都赶走了,她跑到眼前跟我说话。我就一直这么看着,仿佛从来没见过星星似的,可明明那时的天就是那么黑,星星也就是那么亮,为什么就在那个夏季的夜晚,给了小小的我不一样的感受?现在想来,那个时刻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外在事物对内在情感的触动和升华,感知到朦胧的美。

过了十多年,进城工作。城里的灯很亮,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站在高处看霓虹是这里的人夜色中的消遣。灯亮了,星星就暗了下去,我忙着养活自己,只有在冬季来临的时候,才想起朝着正南方在天空中找星星,找那三颗排成一条斜线的星星,此时的星星已经变成了具体的期待——年二十五煮的羊汤、二十六炖的猪肉、二十七蒸的馒头、二十八炸的丸子、二十九泡的澡堂、三十晚上包的饺子都在大年初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化成辞旧迎新的祝愿。“三星正南,回家过年”。

又过了十多年,来到了今天。我已经做了妈妈,也已经很久没有看过星星了。灯更亮了,甚至我的女儿都会用:“灯的世界、光的海洋”来形象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城市,星星已经离的更远更远了,远得找也找不见,对于失去星星而感慨似乎有点无痛呻吟,只是很怀念那个夏天,满天繁星的那些夜晚。好在女儿写下上面一句后,她还写了下一句:“千万缕灯光齐齐的照在大地上,照亮了无数人回家的路”。

果然是个赶不上新潮的人儿,总是说些过去的老事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