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离不开思辩,经由思辨而抵达生命的安顿。思辨进行得越深入,对人生的领悟得越深刻。
怎么才能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呢?毕竟他们才初一,很多孩子还很感性。
我想到了挖坑。他们很好胜,自然不想被糊弄、被忽悠,但由于“年幼无知”可能被骗,然后再悄悄的或者大声的告诉他们已经被骗,激起他们的愤怒,促使他们积极的从坑中上爬,然后与我决一死战。
好,就这么办。
柏拉图的理型是一个容易误解的概念,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对相应“理型”的模仿,所谓的“理型”其实是一类事物的“观念”,即是一个完美的观念存在,人们根据这种观念而创造万物,包括真善美。但由于翻译的问题或者理解的偏差,容易把它想象成一个实物,在天上的一个完美的实物,而无法理解它是一个观念——关于这个事物的相当于概念的一种抽象概括。容易混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头脑中只承认一种实体,即物质性实体,而忽视另一种实体,即精神(思想、观念等)的实体,或者知道这存在,但弱化了其价值。一看到“型”,很自然的就想到一个实物。
学生看完书中的关于柏拉图的阐述后,我问,假如用一个词语概括柏拉图的思想,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比较集中,一个理型,一个永恒。
虽然后者是缺乏深入思考的结论,但毕竟也抓住了理型的特点。
我开始挖坑。好吧,你们找的不错,应该确定一个,但不急,我们不妨先理解一下“理型”的含义。书中讲到姜饼人饼干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制造出来的,虽然造出的姜饼人不完美,但这个模子是完美的。这个模子就是理型,对吧?我在放肆的误导。但毕竟有个别反应快的,“老师,你那模子也能坏啊?也不是永恒的啊?”“我可以做成金子的,它怎么会坏?”我明显在强词夺理,加深误导。学生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而且还有很多学生在附和我。我笑而不语,加深那挑战者的尴尬。
我加深误导,同学们看我手中的笔,它不是完美的,你看这个部件,一点都不紧,但制造这个笔的模子却是完美的,那个模子,就是理型。同学们明白什么是“理型”了吧?
“明白!”几乎异口同声。
“恭喜你们,你们都掉进我挖的坑里了!”我一脸坏笑。
学生们面面相觑,然后无奈的面向我:“你太坏了!”
“没办法,你们辣么多脑袋都没发现我在挖坑,掉下去是你们智慧不足。要下课了,等你们下节课爬出坑来。”我继续激惹他们。
在接下来的几个班里,我都如法炮制,均获全胜。
课后有不甘被坑的学生,大致指向了永恒和观念,但我硬硬的顶回去:“我说那模子就是永恒的啊!”我这是胡搅蛮缠,意在让他们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看法,看着他们半信半疑的走开,我还是不忍,就补充了一句,你的思考方向是对的,继续思考。
我等待着下一节课。
课前候课时,几个学生跑到我面前,啊,哲学课,哲学课不困,哲学课好玩……然后笑嘻嘻的跟我开玩笑。上课铃响了,在正式开课前,我重复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为防止学生遗忘,我让学生再浏览一下教材,看书上怎么说,能否用书上的语言驳倒我。我同时投影出一幅图片,其中有文字:“你随便说,看我怎么怼回去!”旨在增加气氛。
几分钟后,开始有学生反驳:
“你说那理型在天国,既然天国不能到达,那就不是实物。”
“我觉得理型是人看实物时的潜意识,即对这类事物的标准。”
“一个实物,再怎么完美,也不可能包罗一切,也就是不可能是完美的。”
“任何实物都处在变化中,不可能是永恒的。”
……
我随后分析了这些观点的正确性,讲到“实体”之内涵,在哲学上,凡是实际存在的就是实体,它分两类,一类是物质实体;一类是精神(思想、观念)实体。同时,还要加一点,即所有的物质实体都不是永恒的,根据物理原理(初一学生还没学到),根据赫拉克利特的理论,“万物都在流变中”。那永恒的,不可磨灭的实体,就只能是观念。
我恭喜他们跳出坑,他们一边鼓掌,一边很恨的说,我们登山了,把你推到坑里吧?然后就是狡黠而天真的笑。我说好啊,只要你们有能力,不过,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这个,我指指脑子。他们不服气,你等着!好吧,我等着。
再见面时,我就成挖坑老师了,有的简称为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