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舆论》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本书并没有像常规思维一样分解概念,解释什么是舆论、舆论有什么功能、舆论是怎么形成,而将舆论作为已知的概念,从多个角度剖析。书中内容十分丰富,下面就谈谈印象比较深刻的三个概念。
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即人们对于自己未曾经历的事情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自己头脑中为该事物勾勒的影像。这个概念让我意识到,我们在面对陌生事物时,总是先定义后理解,而这种定义往往基于我们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一种防卫手段,使我们能够快速适应外部世界,但也可能导致我们难以接受真相。这让我回想起自己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也曾因为刻板印象而与事实相悖。例如,我曾因为一个人的外表和行为而对他们做出判断,而没有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努力放下成见,追求客观公正,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在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中,我们会优先认出自己的文化里已有定义的事物,然后又倾向于按照文化业已在自己脑海中设定好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些事物。刻板印象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简化认知过程,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新事物。弊端就是容易形成偏见,对于新事物注重共性从而忽略其个体差异。比如说一提到法国人,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浪漫。如果说真有个法国人出现在面前,那能否就认这个法国人一定很浪漫。
象征符号,舆论的形成必须要借助象征符号,这与刻板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舆论不是个体意见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一定的程序的筛选形成的公约数。李普曼在书中写道,“公意的形成是因为宣传者利用了共同的象征符号淡化了个人的观念,连接起人类共同的情感,从而形成了公意,并且认为在传播中利用图像可以减少意见表达的误差,更好的传达传者的想法。”象征符号的作用就在于消除分歧,因为象征符号的内涵越少,其外延就越广。每个人只会重点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部分。理解了这一点,就对现在网络上的很多现象就能解释,这种象征符号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当环境使思想寸步难行,“不可承受的思想重负”就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负担。思想在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压力下,常常会变得迟钝,我们不能再敏锐的感知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去表达的。为了不变成一座孤岛,我们紧贴着大众,我们读到的内容唤起的想法构成了我们的观念,我们在舆论的影响之下终于还是成了强大舆论意见的一份子。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忘记了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不是真实的,做出的判断也不过是根据拟态环境而想当然罢了,真正有意义有力量的信息资源不在我们干中,我们甚至也不会看到。
在当今网络发达、信息传达迅速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言论,制造舆论。网络暴力是这个环境下衍生的恶果,人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跟风,用言语伤害他人。这让我思考媒体人的角色,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公正,尊重客观事实,不进行妄断,只报道事实。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成为“标题党”,夸大事实,甚至发布与内容不符的标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们应该抵制垃圾信息,追求真实的知识和资讯。
总的来说,《舆论》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对我们认知世界的影响,以及在信息时代如何保持理性和公正的重要性。这是一本值得深入思考的书,它让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