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吸收新知识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经常会花费很多时间去研究怎么学习,怎么规划学习,但是很少去关注思考,知识,应该怎么储存下来最有效。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的讨论并不限于应试教育,更多的是面对广义的吸收新事物,不只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一个学科里的知识,也可以对于架构知识体系,一本书看完之后的概括吸收。而所有一切吸收新的认知的过程,都涉及到将内容记录下来,这个最核心的输入的步骤。
这里先举一个例子:我以前在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我看到网上有一些人分享了一个概念,就是把英语听力素材当做日常生活的背景音,不管你在走路坐车还是做家务这些日常生活场景中,都戴着耳机把它当成一个无意识的背景音的灌输;据说长期以往能够提升英语听感,可以大幅提高你的英语水平,甚至考试成绩。
我们这里不去具体论证这种所谓的听感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们只讨论效率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重点是,你依靠平时这种无意识的听觉刺激,能让一个你不认识的单词听到听出语义吗?听很多次你就能突然间从茫茫宇宙中顿悟出对应的中文意思?不可能吧。
那么你觉得在你无集中意识的状态中,你大脑对这种背景音能够有意无意地去分析它的结构,然后形成一定的语法系统吗?就算是在牙牙学语的婴儿时期,对构建语言最敏感的时期,人家都是认真在听你讲话的,那可是人类对语言信息最敏锐的构建阶段,而且小孩子没有把父母说话当成背景音来听。
这种自我感动类型的练习,奉劝各位不要浪费时间去尝试了。另外一点就是,告诉你这个方法的人很可能是成功学好英语的,但这一定只是他达到目标中的一个因素,推广这个方法的人不一定有严格地去论证这个方法有没有效。大概率他只是为了写篇文章,不至于会给自己的英语生涯做一次单因素的对比实验来验证嘛。
大家只要明白一点,一个成功的过来人,他不一定能够清晰的知道他成功的具体因素是哪个,以及各因素间的比重是怎么样的。
在学习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和方法交织在一起,单单拎出任何一个方法都是一个无法被证明的问题。如果一种方法你能够辨认出是低效的,这也不一定是推广者的问题。其实我们只要自己稍微动脑思考一下,应该都可以辨认出绝大部分的低效方案。
那么更实在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其实说起来也是很简单的,就是记录所有你学到的东西,是所有,所有的所有。
不管是学习数学物理这种理科学科,或者学习一门语言,一项运动,在练习过程中你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悟或者启发,而通常按照我们过往学习的一个惯性,我们可能只会去把重点给记下来,而实际上真正对于领会一个东西而言,你所掌握的信息肯定是越全面越好的;因此不管你在学习任何事情,每当你意识到你学到了新的知识,或者你有新的体会,那你就要立刻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把它给描述下来,敲黑板,这里是重点,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出来,再把它记录下来。
这里我们着重强调一下,一定要用类似费曼学习法的输出模式来记录你学会的内容;只有这一点才可以检验你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你以为你理解的知识,很多时候真的眼睛过完之后就以为自己会了,用眼睛看个10遍8遍,你会很自然的觉得你已经掌握了,之后当要你复述一遍的时候,你可能就只能记住一两个关键词。
是不是和平时我们背书的时候挺像的?
打开书看的时候觉得自己都记下来了,一合上书本,
马什么梅?
…
大家千万不要嫌麻烦,记录所有你学会的信息这种事情是听起来特别的麻烦,我这样子学一课得花多长时间?
但大家一定要从整体的时间效率上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真的是一步一步从基础开始彻底打扎实,用你自己的语言把每个细节都转述出来,那么你到后面甚至完全不需要任何返工,只要是你学过的知识点你都很熟悉,你要相信坚持到后面,整体的效率肯定是比只抓重点要快追很多很多的。在学习上,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