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的观感最大的感受是错愕。像是铆足了劲准备和一百个猛士大战一场,结果只来了一个人,还病了,歪歪扭扭地结束了这场原本应该心惊动魄的大战,百无聊赖地敷衍收尾了。
影片中的火星完全不像是火星,作为观众,我一点点都不担心马克·沃特尼(马特·达蒙)能不能回地球——他有离开过地球吗?不是穿着太空服就代表火星,不是几个宇宙+飞船大远景就代表火星,不是气温低到一瞬间冻坏所有土豆就代表火星,火星的真实感在哪里?或者说我心里的“火星感”在哪里?除了对于宇宙的探索之外,《火星救援》想讲的故事到底是什么呢?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不是太空版本,影片背景不放在火星都是成立的,沙漠救援,深海救援,任何一种四下无人、生命攸关的危机都可以。鲁滨逊漂流可以,少年pi也可以。纵观整部影片,我惊讶地发现这是一部从头到尾没有危机感的影片。但《火星救援》显然不是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故事:生命危机,分分钟都会性命不保,在火星上会死,回地球也可能会死;信任危机,被人类同伴就这样无情地放弃了(主人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时间和孤独的危机,五百多个太阳日,将近两年一人独处。可是这三种危机都被悄无声息地消解了,马克穿上了太空服,字幕里不断变化的太阳日数字,和人类同伴草草地又毫无悬念地联系上了。
火星上的人回家不着急,地球上的人营救也不着急。美式乐观主义在《火星救援》里突破峰值,到了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抛开科学层面的严谨不谈(不懂不能乱说,似乎备受称赞),马克·沃特尼这个人物设置有硬伤:没有人物弧线,简单说就是没有转变。从上火星,被丢在火星,在火星开垦新地,回到地球,从始至终,他都乐观勇敢得像一个火星人,少年pi什么的跟他相比简直弱爆了。
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鲁滨逊漂流记》、《叛舰喋血记》甚至是《星际穿越》这种,以一己(或者一个小小的群体)之力与无边的空间、时间对抗的故事,最好看也是最难处理的就是人和虚无斗争如何被具体表现。马特·达蒙的演技不能让人信服还是其次,剧情对人物的设置出了问题。
马克醒来发现自己受了伤,回到休息站处理伤口,开始计算和规划粮食储备,种植土豆,被地球人发现他还活着,取得联系,种植土豆失败,继续想办法准备提前回地球,回到地球,成为英雄传奇,一气呵成,当中遇到的所有挫折,本该产生的气馁、失望、怀疑甚至绝望,全都没有,当中没有一丝凝滞,短暂难过以后立刻雄起重头来过,火星人自动开启灾难钝感力,顺利回到地球。
文章里选的那张图我很喜欢。透过这张静态的图,我才看到了一个人面对着未知的时间、空间,独自一人,产生出层层叠叠的思绪,不为人知的心理。能否平安地回家是一种偶然而不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偶然面前还是愿意尽力做出一些尝试才更加动人。
马特达蒙在沙漠待了两个多小时。成竹在胸超级笃定,人定胜天,这种样板美式理想主义英雄,谁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