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书系列五:周末去银山
文/李相文
银山在阳新县城北,清代经略史阳新吴智人吴甫生曾写过一首诗:“精华不与众山同,宝气常浮映碧空。一跃洪炉流液白,九还仙灶化丹红;月移清影孤松下,云渡奇峰半岭中;望去莫教贪者识,东坡题后几人雄!”在这首诗里,这座“宝气常浮映碧空”的山,就是银山。苏东坡在这里曾留下“铁壁”二字的墨宝。
银山,顾名思义是产银之地。据县志记载:银山村在宋代就开始在此兴办银矿,冶炼银铁,留有银矿采冶遗址,有“江南第一炉”之美称。清光绪年间,湖北总督张之洞派知州梅冠林大采银山锰铁与大冶铜绿山矿的铜混铸兵器打击入侵之敌。如今,银山虽然停止了采挖,但在银山的山间地头,还零星地点辍着这些古代的采矿遗址,一不小心,你或许会跌入时光隧道,在那些浅浅的宋代或清代的坑道里找到意外的惊喜。
银山之美,美在林壑。
清康熙年间的翰林李应熙是银山人,他曾写过十首诗来描绘“银山十景”:仙洞、银艇、铁壁、朱砂岩、武源径、放生塘、晒经石、飞仙台、普陀崖。在他的笔下,银山宛若一个睡美人,那山中色彩纷呈的石头是美人的纱巾,郁郁葱葱的松林是美人的长发,潺潺流淌的山泉是美人眼眸的波光,而那一个个迤逦的山头是美人风光旖旎的睡姿。
如今,这古“银山十景”很多已难觅踪迹,但今日的银山亦有四美,那就是:石奇、洞幽、泉冽、寺多。
银山不高,最高的黄姑山海拔不到四百米。但在苍翠的群峰里,经常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嶙峋的怪石,在阳光下闪耀着五彩的光泽。有黑色的铁石,有褐色的锰石,有绛色的铜石,有红色的汞石,有泛着青光的大青石,有丹霞地貌的朱砂岩。其中,这朱砂岩便是古银山的一景,李应熙在《朱砂岩》一诗中深情地写道:“崭崭云峰劈绛砂,分来南岳乳丹霞。扶舆磅礴烦神手,定许山人浴日华。”南岳的丹霞仙境竟移到了这里,可不是鬼斧神工?
银山岩壁险峻,山势纵横,山中有石洞幽深而邃远。千奇百态的洞穴奇观,让人留连忘返。这里有幽迷洞、和尚洞、郭家洞、飞雪洞、九顶堂洞、黄姑洞等,每一个洞都有一个传说,每一个传说足以引发你思古之幽情。
泉是山的眼波,山也因泉而灵润。在银山,到处可见的,是飞瀑流泉。乳公泉、龙玉泉、武源径,这些泉水在山间蜿蜒流淌,一直流到山下,流到居民的家中。在银山铁壁街,这里虽没有“户户垂杨”,却是“家家泉水”,村民引为自豪的,不是喝自来水,而是饮山泉水。农夫,山泉,有点田,这才是现代田园生活的幸福图景吧?
银山也是历代的佛教胜地。清朝乾隆年,适逢兴国州大旱,乾隆下江南体察民情,亲赴银山捐银千两,修整银山寺。除了银山寺外,这里还有大泉寺、东林寺、黄姑庙、龙王庙、石观音等庙宇,这些寺庙飞檐画栋,造型古朴,多在山之南,泉之侧。在董姓湾水库的北边,已兴建完成的法雨寺,占在面积达百余亩,是银山目前最大的寺庙,檐牙高啄,勾心斗角,颇具规模。在“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四月,来这里的寺庙转转,吃吃素食斋饭,听听暮鼓晨钟,看看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题咏。“但听清圆不觉喧,松床纱帐腹便便。草深稚子争烘日,树暖蜂雏懒趁烟。无事石床频打睡,有时村店暂逃禅。 寻花问柳山前后,隐隐钟声暮已传。”这是宋代文人王质游银山寺后的题诗,读着,咏着,你是不是觉得,身在城市,心在尘外,任思绪在林壑中纵情放飞,让灵魂在泉韵中洗涤净静。
周末来银山转转吧。
这里大路畅通,小路纵横。曲径通幽,漫步可登山顶。鸟鸣山涧,泉水淙淙。累了,在山间小亭小坐,听亘古的风从耳边低低吹过,仿佛吟唱着一首久远的歌。山间小路,时不时有水竹笋静静地探出头来,有野桃花嘻嘻地绽开笑脸。诵一首诗,喝一支歌,把你的笑声,系在鸟的翅膀上,让它把你的快乐带向更远的山里。
也可以租一只摇橹船,把假日的时光悄悄划动。这里,董姓湾水库就是你最好的选择。在那些碧草的浅水区,你还可以看到三五垂钓的人们,时不时钓起一竿的惊喜。你可以想象,要是在这500亩的水库边,再修建一片沙滩浴场,让人们在阳光里尽情地享受这水生活,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或者,你也可以漫步于田园之间。在那些纵横的阡陌里,去与田园零距离对话。麦田嫩绿,油菜花黄,阳光酥酥地爬在脸上,心就盛满了淡淡的喜悦。你还可以随意走进那些新建的居民区,或是农家绿色蔬果的生态园区。摘一串草莓,留一齿的酸甜;掬一捧泉水,洗一身的疲惫。这里,有清朝进士卢高的玉臼山庄,民族英雄李蘅石的旧居,大革命时期董自杨将军的故里,九烈士纪念塔,百人为抗日死难之所的九顶堂洞,走走,看看,红色之旅,既可增长见识,更可陶冶情操。
银山,洗去了当年冶炼的满面尘灰,让你惊喜地邂逅一个最美的容颜。
2015年3月21日初稿,2016年1月23日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