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回家,总会打开上锁的抽屉,拿出过往的日记和友人的信笺,静静阅读。
有时候举目四周:这房间我住过,这书桌我用过,这椅子我坐过,我一旦离开,它们留在这里,我带不走。若干年后,它们旧了坏了,就消失在我的世界。
而日记和信笺,便是我过往的所有“财富”,展开它们,还能让我笑、让我感悟、让我怀恋……
可是再一细想,就算这些东西,也可能毁坏,可能遗失。
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没有一样物件真正属于我,无论走过多久,最后留给自己的,只有当时的体验,和后来的回忆。
你什么都不能拥有。
比如房子。
你不能带着它旅行,也不能带着它离去,无论是你买的还是租的,无论它是豪宅还是斗室。
广厦万间夜眠不足五尺,你购买了一套装修奢华的大别墅,在成为它的“领主”的短短一刹那,你是满足的,然而如果这并非你的需求只为这份豪奢,更长远的时间你将只能体会到空寂寥落,而那些锃亮的器具,看久了也麻木了。
你唯一和房子发生关系的部分,便是你在其中的坐卧起居。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你使用它的时候是否称心舒适。
比如伴侣。
再亲密的关系,也不能与你合为一体,无论你们多么相爱或不爱,无论你们是一方依附还是彼此独立。
你们带着不同的过往,怀着不同的期待,走到一处,承担各自的职责,面对各自的纷繁。走在路上,你们是单一的个体。共处一室,脑海会有不同的想法,身心会有不同的感受。
伴侣再富有,若不肯为你付出,对象再美丽,若对你冷若冰霜,无论外人的称羡如何满足你的虚荣心,你也不会真正快乐。
你唯一和伴侣形成联结的部分,便是相处、交流时的状态。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你们是否能求同存异,和谐前行。
你只能去体验。
苏东坡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你的身体是外物,你的眼耳鼻舌身,借你寄居百年,让你得以色声香味触,以体验这个世界。
清风明月山河雨雪,它们是外物,让你得以脱离社会喧嚣,感受浩大或悠然的生命律动。
你的金钱房子和车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供你吃穿用住行,以满足身体和生活所需。
你的爱人亲人同窗同仁,这些独立的个体,在不同的阶段进入你的生命,让你体会不一样的情感波动……
就算你为了并不需要的东西,去争取去获得,也不过是体验了某种成就感。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说:“我们必须摄取营养排泄废物,吸取足够的氧气来保持细胞活性,剩下的都是可选的。 ”没必要为外物所累,够用就好。
也有人不知道如何独处,仿佛除了依附他人、除了身处人群,便没有更多的追求。可是,宇宙如此丰盈,作为独立的个体,怎能放弃和自我的对话,和美景、美食、天地万物的互动?
没有什么是属于你的,每个你周边的人事物,都是你体验的一部分。你只有内在独立而丰盛,才能在和所有外物交会的时候,体验最深层的喜悦。
不妨大胆折腾。
还记得那个富翁和渔夫的故事吗?
富翁劝渔夫努力赚钱,成为亿万富翁,然后“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
渔夫似有所悟,然后说:“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若以结果论事,每个人的目的地都是“墓地”,“度假晒太阳钓鱼”也只是一种过程和体验——既是体验,在生而为人的短暂几十年,多去经历和折腾,才不浪费这生命。
不必害怕折腾失败。一切都是外物,一切外物都为你的“体验”服务,执着于物的得失而陷自己于一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到底是得呢还是失呢?在不曾拥有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也好好地活着吗?
自然,每个人只要其自身“知足常乐”,就是理想状态,不必介意外人的说法。
最怕的是,一颗跃跃欲试的年轻的心,被过早苍老的思虑给压制了,待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耄耋年纪,逢人便感叹“当初不去做”有多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