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12月份,我们共读了《威尼斯商人》,这是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之一。共读之后本来想趁热打铁来排练演出的,但也有点犹豫,因为期末考试已为期不远。这个难题交给学生,孩子们都认为期末考试之后,反正还有补课的时间,我们就利用补课时间来排练演出吧。
孩子们挺在乎期末考试的成绩的,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过年在家的待遇问题。作为老师,我当然要帮助他们想方设法提高成绩,积极应试了。
期中考试之后,因为花不少时间开展共读、晨诵,班级语文成绩已经很受影响,每次都倒数了。虽然我不在乎倒数,想在这学期尽可能多把时间花在共读晨诵等课程上,下学期再集中为应试而战,但孩子们在乎啊,他们对分数做不到宠辱不惊。当时距离期末有两三周时间,正是提升成绩的时候,孩子们也需要借助这次考试来提升自信。那就听他们的,于是我们的苏轼晨诵暂停了,共读也停了,全力以赴应对期末考试。
上周五期末考试,今天成绩出来,还不错。走进教室,孩子们兴奋地鼓掌。这份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取得的,当然主要是你们的努力。它最大的意义也许是让你们看到了,付出就有收获,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当然中考不会这么立竿见影,不能临时抱佛脚,需要不断积累,下学期花大量的时间来复习强化,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读完两封信,(是的,我们这两年都是在班里读我周末写给大家的信,增加互动)开始浏览缩减后的剧本,记得上学年还分角色读了一遍,今年是没时间读了。
接下来就是分剧组了。怎么分比较理想呢?我将问题抛给孩子们。
两排为一组!(不行,这样每个剧组人数太多,也不够六个剧组)
抓阄,随机组合!(不行,坐得不集中会不利于交流)
孩子们茫然了。
我抛出我的方案:现在班内有4个大组,一个大组,前4排同学为一个剧组,一南一北两个大组的后面的同学为一个大组,这样一共分为六个剧组,每一剧组演其中一幕。
孩子们很认同,愉快接受了。
接下来就是推选出来剧组的导演啦。班里立刻就变得热闹了。不同的剧组,导演产生的方式真的不一样。有的是迅速公推出来的,有的是毛遂自荐的,还有的剧组两个人争当导演,剪刀石头布好几次,谁也不想放弃,最后商议都来做导演,排名不分先后,各有分工。
趁同学们选导演的当儿,我让文同学帮我准备了几个小纸团,分别写上123456几个数字,再各自折好。等同学们选好导演之后,让导演们上讲台前抓阄决定演哪一幕。
也许是觉得抓阄的方式最公平吧,凭抓阄自己剧组要演哪一幕之后,大家都没有异议,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当然后来有两个剧组做了互调。
最后讨论的重要议题是剧组的演出分工,个个角色啦,道具师啦,服装设计师啦,场记啦,还有提词师。(防止忘词后尴尬的发生)
把上学年那一届孩子们的演出背景PPT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借鉴一下。
一会儿超同学来问我:我能不能客串呀?一问才知道其他两个剧组都来让他帮忙演巴萨尼奥。哇,是不是已经看出来他是个戏精?
看各个剧组的导演,忙得不亦乐乎,大家围着导演讨论分工,分析谁演哪个角色比较合适,我走来走去,想作为顾问提供哪怕一点点的帮助,没想到发挥到的作用是把Ppt翻到他们想看的那一页!
老师越放手,学生越成长。所以充分地信任孩子们,我就只在明天后天专心做出背景PPT好了。
这场年度大戏,何尝不是孩子们成长的时机呢?我要做的就是往后退去,把孩子们往前推,再往前推。
距离演出还有两天的时间,要背台词,准备道具,排练,而这一切都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孩子们,你们行吗?
没问题!老师,您就等着吧!
下次语文补课是在晚上,我们还可以排练一次,然后正式演出。因为演出时间是在晚上,所以不打算邀请观众,演给我们自己来欣赏。
除了前年在七年级教过的几个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经历戏剧课程,对他们来说,也许一生唯此一次,所以我不能完全放手,至少得逼他们演谁像谁,甚至演谁是谁。2014年市电视台采访已经高三的浩同学,他居然还记得初三的那场戏剧演出,还记得我在班里对他演出的评价。多少走出君子兰班的同学,还经常提到戏剧课程,对他们而言这可能是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
惟其艰难,经历过才觉美好,年年都有在排练时导演被气哭的,也年年都有演出后大家拥抱在一起的流泪画面。今年呢,拭目以待。
年度大戏已经拉开序幕,期待着你们即将呈现出来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