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大,但依然抽出时间读了一些书。罗列一下的话,大体有以下几本。
1.《乡土中国》
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小书。作为一个出身农村的城里人,《乡土中国》给我了理性客观看待城乡差距的视角和知识。结合自身经历和所从事的工作,这本书让我逐步成为一个不偏执的人,不去自卑,不去看不起和自己同样出身,因为各种原因而生活在不同境遇中的人。不仅如此,还把自己的经历当做一种财富。我一直同意,“不理解中国农村,就不理解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向城市社会过度过程中,城市规则代替乡土传统,谁也阻挡不了,虽然进程有可能比较慢。这本书也让我在日常工作中,面对城里人,面对乡村来的人,面对他们对同样的事的不同需求和选择,有了更切实的体谅和包容,并能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2.《明朝那些事儿》
这是2016年读得最酣畅淋漓的书。书是在手机上读的,陆陆续续读了两个半月,等同事送来一套纸质的时候,才知道,这么厚啊!喜欢历史,可不喜欢那些板着脸讲话的书,也不喜欢那些添油加醋、罔顾事实、满嘴跑火车的戏说和演义。我对畅销书历来保持一定距离。读了才知道,它是表面轻松、骨子里严肃的一部书。
除了喜欢作品的表达方式、忠于史事外,我最欣赏的是作者的历史观。跟作者一样,我也不相信以史为鉴,我也骨子里悲观,我也在一直反抗绝望,也是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最后,我也一样喜欢食指的《相信未来》。
3.《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因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接着读了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同样忠于史实,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者在表述、视角和结论等的不同。历史有丰富的开拓空间,一对照,就丰富多彩。因为《七张面孔》,又接着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这本书,除了因为作者的原因,还源于自己对曾国藩的喜欢。
正如张宏杰所说:对许多人来说,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我喜欢他也是因为这一点,因为自己资质平平,却又不甘平庸。总想着不能白来世上一遭,更何况有幸生在这千年不遇之大变局!
4.《孙犁全集》
2016年,一整年我都在读孙犁。很多年,我一直想找一本或者一套最贴近自己心灵,真正属于自己的书。找了很多年。到现在为止,能真正一遍又一遍读进去,能让自己的真正静下来,并有收获的,只有孙犁,特别是孙犁后期作品,后十部文集。
我总觉着,书如同朋友。有的书文采斐然,姹紫嫣红;有的书,思想深刻,刀刀见血;有的书,结构宏大,组织严密;有的书,知识渊博,纵横捭阖,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上下五千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些都是天书,作者们在我看来都是天人。虽然这样,我也只能在特定时间地点拿来欣赏、学习和借鉴一下,心境一变,环境一改,就读不下去了。就像朋友一样,都是人生某一点某一段路上的同行者。能找到一本(套)与你完全契合,真正属于自己的书。很难!所以,找到孙犁先生,很幸运,也会很珍惜。
2017年,虽然工作、生活压力仍会很大,但读书事我不会放下,我会继续我的读书方式。读研究生时,导师就叮嘱我们,做学问搞研究,要学会“打一根桩”,刚开始能力弱,功力差,要围绕一个人、一个问题,钻深,吃透,研细,不要遍地开花。我没走上做学问之路,但仍然学着把“打一根桩”这种方法用在日常读书过程中。我会接着读《孙犁全集》,通过读它,生发开去,读相关的作品。比如1月份,因为读孙犁,而读了铁凝的散文集和短篇小说集,读了天津师大汤吉夫先生的《津门乱弹》,正在读他的《遥远的祖父》,还准备读他的其他几部作品集。还买了韩映山的《紫苇集》。孙犁先生的《芸斋小说》、《乡里旧闻》和怀念亲朋故旧的作品是我最为喜欢的,也买来了单行本,准备精读。
另一条线索是接着读曾国藩,学他的“以中人之资,人人可为”。比如,曾国藩到北京以后,发现自己原来只是忙于科举,在修身和实际知识方面十分欠缺,就加强学习训练。先读唐浩明先生有关曾国藩的小说,评点,乃至曾国藩全集。
对于读书,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收获,要边读边写,可不能再像2016年一样,随读随丢,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增加了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