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没有著述,他从事哲学的方式是和人对话。我们通过其他人、尤其是柏拉图的记载来认识他的方法和观念。我们将他的哲学先辈们统称为“前苏格拉底",把他看做智者派的对立面和柏拉图的启发者。

在苏格拉底之前,哲学已经成形,并受某一传统的滋养,尤以阿那克萨哥拉为代表。苏格拉底带给哲学一个全新的开始,在他探讨哲学问题时,其关于实在的野心相当微小,几乎回到巴门尼德的“一"的存在立场。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他似乎反对了所有企图进行因果解释的人,因为这样一来,存在就成了其他东西,而不再是其本来面目:

“我无法理解那些巧妙的原因理论。如果有人对我说,某个特定事物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绚丽的色彩、好看的形状或其他属性,我都将置之不理。我发现它们全都令我混乱不堪。我要简洁明了地,或者简直愚蠢地坚持这样一种解释:某物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绝对的美出现于它之上或者该事物与绝对的美有某种联系,而无论这种联系方式是什么。我现在不想追究那些细节,而只想坚持这样一个事实,依靠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成为美的。我感到,这是一个最保险的回答,对我来说是这样,我一相信了这个观点就紧紧地抓住它,不愿再失去,我和其他人都可以稳妥地回答说,由于美本身,美的事物才是美的。"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同天然携带知识却不自知的人们交流,使对方得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观点。这是思想的助产术。苏格拉底本人并不给世界增加什么,而是为观念的诞生提供帮助。

“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对知识有着强烈的信心,以至认为知识可以治愈百病。除非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德性,知道克己、勇敢、正直和虔诚以及其对立面的意义,他就不能有德性。“没有人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没有人有意追求邪恶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