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我们的大学课堂,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好课?看声音洪亮,ppt精美,概念清晰,逻辑清楚?不,那是CBE时代,已经out了。
现在进入OBE模式,以毕业生毕业5年内的能力培养为目标,毕业必须拥有12项能力且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每一门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实践环节,看每一门课是否支撑了某几项能力。并不断持续改进。
我们以机械专业认证为试点,在全校铺开,已经半年了。今天,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来指导、并考查阶段成果。
考查一个专业办的如何,需要社会承认,也需要国际认可。国际华盛顿协议,就是针对某些工程专业进行互认的一个国际机构。
一、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由来:
1994年,有些建筑学专业接了很多建筑设计及施工工程,由于专业没有供国际认可的资质,只能花高价请香港等地有资质的人签名。活是自己干的,却没有合法的市场通行证。当时,香港有几位有识之士给国家领导人联名写信,希望中国的建筑专业能加入世界工程认证联盟。加入后,凡是联盟内部的国家,其工程专业在国际上互认。
几多辗转,是由教育部牵头,还是住建部牵头,还是第三方,还是科协…事情搁浅。
十多年后,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到科协调研,落实到由科协来办。
如何加入?华盛顿协议有要求,需要第三方来做认证,培养要求要与国际接轨。相当不容易加入,印度用了7年,日本用了5年,而我们用了2年。这是国家体制的优势所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于2016年3月正式加入。
二、工程专业认证的核心
1培养目标(以毕业后5年的学生能力为目标)
2毕业要求—产出导向,12项能力(全专业学生覆盖,全课程覆盖,每门课都要弄清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做到的,从大纲到课程设计到过程指导)
3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 )
三、毕业能力达成度评价较难。
不能光看成绩,出题是否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还是仅仅考察死记硬背;还要看实践过程、口头表达、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有个国外高校设置一门课,贯穿四个学期,上完后要求学生设计制造一个无人机,或机器人…
四、专业课较少的情况下,注重体现综合能力设计的综合实践,注重二课的训练。
国外一门课1000美金,课程很贵,学生珍惜。一门课2个学分,课内32学时,课外三倍,每门课课后布置若干本参考书阅读。国内1门课100块,学生不珍惜。
专业认证是个大课题,做实有难度,复杂而艰巨,是个良心工程,需要颠覆以往的课程中心的思维模式,实现学生能力达成为中心的授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