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P.E.T是教人怎样说话的。
学习经历:最早接触P.E.T,是在《合一父母》的线上微课里,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那是P.E.T,我只是觉得:哎呀,这样说话挺好的呀,我觉得原本就应该这样的呀。现在竟然有人告诉我具体怎样做可以达到那样的境界,真是太好了。
体验:我觉得这样说话好,是因为我认同这种说话的方式里面所透露出来的观念——站在对方的情境理解对方(现在回顾起来,我当时应该是对里面的“积极聆听”印象特别深刻)。我向往那样的方式和状态。
学习经历:真正知道P.E.T,是在我参加了《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线上读书会。呀,原来这样的说话方式叫做P.E.T。我跟着读书会读这本书,大概了解了P.E.T的全貌。
体验:可是对于每次读书会布置的作业——在生活中练习,刚开始还是比较熟悉的积极聆听,后来的越来越陌生,感觉也越来越复杂。看到书上有那么多的技巧,我傻眼了,别说搞不清楚谁是谁,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问题,我就慌了:到底该用哪个技巧?好吧,积极聆听!可是积极聆听是怎样的,都有哪些说法?我全忘了里面的公式啦。状态好的时候就赶紧去翻翻书,状态不好的时候,只会在心里默默地说:哎,要在生活中这样说话很难嘛。特别是对于那些陌生的技巧(比如面质性我信息),我就觉得要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子说话实在是太别扭了吧,说不出口呀。
学习经历: 后来,我看了风铎老师在一篇文章,一张图告诉你什么叫P.E.T,什么时候对应什么技巧,这个时候我就清晰了很多。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技巧,反复看了几次之后,基本可以记住了。
体验:这个时候,我在生活中使用积极聆听是比较多的。而且我知道了对方的感受是很重要的,要关注对方的感受。(积极聆听是聆听事实+感受,有两个因素。我在那个学习的当下对感受比较关注。当然,其实聆听除了积极聆听,还有基本聆听,也是很好用的,只是我那个时候还有没有有意识地关注到)
同时,我也遇到了问题:我在那个当下就特别愤怒,觉得一定要说出来一些职责的话才能解气啊。但是说了之后又很懊恼、愧疚。
读书会群里的回答:你有情绪就先处理自己的我问题。
我得到的指引:先修复关系,再使用技巧。
学习经历:我坚持了一个段时间每天静心。后来参加了《妈妈团团赚》项目,那段时间写了很多觉察日记,看到了自己的很多模式、潜意识的深层次原因等等。通过觉察和清理,感觉自己通透了很多。
一个机缘巧合,我又参加了《合一父母》线上微课的复训,在里面,每天坚持静心,听课程内容,做作业,复习,群内互动,还有学员之间的陪伴。有人疑惑,为什么线上的微课怎么可以做到在生活中练习呢?其实线上提供的是陪伴。我们学习的时候,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的场域中学习的,当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可以立马有具体的体验,如果自己感到困难,也可以随时寻求帮助,就是这样的陪伴。线上的课程其实是缩短了我们课堂跟现实生活的距离,把课程带到你的生活中了,你会随时遇到问题,随时去体验使用学到的技巧。
体验:通过《合一父母》的复训,P.E.T方面,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几个重要的P.E.T技巧(P.E.T是《合一父母》里面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关注到了一些原来没有关注到的要素。比如,当你有情绪的时候,你应该先聆听自己,这也是P.E.T里面讲的面质性我信息。
老师说:P.E.T是一门建立关系的学科。
学习经历:我参加了P.E.T的线下工作坊。也许是经过了上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冲击,线下工作坊的收获很大,很多点理解更深入了。通过现场的互动和练习,原来一些不理解的地方也豁然开朗了。同时,在现场中,我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了解自己。同时,这次我们还是带着娃去的,还是跟我妹妹一起去的,简直是,随时可以回到现实,随时有功课来临。
这次我在课堂上有觉知地收获到的几个重要的点(当然不包括我此刻忘了的那些):
1.谁拥有问题,谁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利。
当他人(孩子)处在问题区的时候,原来我只知道这个时候要使用积极聆听。现在我知道,对照“谁拥有问题,谁就拥有解决问题的权利”,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那么如何做到呢,这个时候应该使用辅助技巧(辅助技巧包括积极聆听和基本聆听),辅助和引导孩子通过关注自己的内在,或许是情绪流动,或许是情绪流动之后找到解决方案。这都是可以的,都是被允许的。所以说,聆听是辅助技巧,主导是孩子。
2.面质性我信息是说给孩子听的,同时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面质性我信息,我们告诉孩子这个状况,同时,是我们在聆听自己。沟通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去改变,让对方听你的,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去做。因此,当我们拥有问题,而对方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聆听我们自己。把当下的状况说出来,也是一种聆听。面质,希腊语的翻译,意思是面对面的坦诚沟通。当你聆听到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会有所变化。面质性我信息,我们只是把我们的感受、对方的行为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告诉对方,而不是要求对方一定要去改变。同时,回归我们的内心,聆听自己。
3.不断扩大无问题区是我们学习P.E.T的主要目标。
双方都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称为无问题区。原来看书的时候,我觉得:无问题区嘛,就是没有问题,没有问题那就不用管啦。
其实我们在无问题区的时候,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静心冥想、自我觉察、沟通等等,通过这些,建立和谐的关系,当我跟对方的关系和谐了,那么面对问题的时候也会顺利很多。
这一点我是在体验经历中的,因为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学习和体验,我确实感受到自己跟家人之间的无问题区在慢慢扩大。
在这个当下,我们慢慢理解了老师说的,P.E.T是一门关系的学科。当我跟对方的无问题区扩大了,我们的关系就越来越和谐了。当然,这也是老师认为P.E.T存在的一个不足,因为里面有关无问题区的指导比较少,于是我们有了《合一父母》,一个符合当今中国父母需要的课程。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P.E.T。
当然,在老师的线下工作坊中,这也是一部分的重要内容,通过互动练习游戏等方式找到我们自己,关注自己,看看自己。
4.为什么每次的收获会不一样。
我的感触是,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虽然主要的内容一样,但是每次收获都不一样,感觉老师讲的话其实都差不多,但是我接收到的“点”和深浅程度是不一样的。我觉得有几点,第一是我不一样了,所以我接收到的信息和能量就不一样了。第二是老师也不一样了,老师也是不断学习和进步的,他会把自己学到的都融合到自己的课堂中。同时,场域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线上和线下的表现最明显。在线下,我们可以有各种形式的互动,这就让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去让身体体验。我们经常说,很多时候我们头脑里知道这个事情也认同这个事情,但是还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身体还没有接收到,身体里的潜意识还没有做出改变。
可以说,线上课是一点一滴地积累,线下就是一种爆发。线上课你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不觉得有什么,但其实身体在那个当下已经在慢慢变化。
我觉得:P.E.T是引导我们我们用“心”去说话的。
体验:旅程结束后,我给老公发送了一个肯定性我信息,我发现,原来P.E.T是引导我们用“心”去说话的。因为我们在说你的行为给我带来什么影响,我的感受是什么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回归自我的过程,去看看对方的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去看看我的“感受”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发现。
在工作坊之前,我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积极聆听,事实+感受我用得很熟悉,会很自然地说出来。但是像面质性我信息这样的技巧很少使用,特别是在这次旅途中,我们都是带这娃过去的,当中会有很多出现“我处在问题区”的机会,但是我们基本都是打回原形,用的是平时的互动方式。
后来,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关注12种绊脚石。是的,12种绊脚石的意思就是我们平常习惯使用的跟孩子的互动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纳为12种,而这些方式是不利于我们跟对方之间的关系建立的。为什么要关注这12种绊脚石呢,那这是错误的互动方式,我们直接Past过去不就好了吗?(老师的话说出我的心声,我当时看书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反正是错的,那我还记它干嘛,而且有这么多,我看着都想睡觉。。。)
但是通过课堂上的力量,我还是让自己记住了前面几种。
然后,我下课之后发现,我跟孩子的互动中使用最多的是命令。
老师说,为什么要关注呢,因为当你使用这些绊脚石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觉知的。而当我们去关注了,我们会有意识到,哦,我现在在使用绊脚石。这其实就是一个进步。比我们原来没有觉知地使用绊脚石进步了。而我自己后面的体验发现,确实关注绊脚石,有了这样的觉知,对我再去使用P.E.T技巧是有帮助的,促进我去练习用P.E.T的方式说话。
关注到自己使用绊脚石后,我即时在群里分享。然后我看到群里有人分享自己使用面质性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等技巧,这促使我也去尝试使用。
线下工作坊回来之后,我竟然很自然地使用这些技巧。完全没有感到别扭。
面质性我信也是说给我自己听的。有时候我表达了我的感受,对方还是没有作出改变。我的情绪也有了变化,因为我聆听到了我自己,我告诉对方是为了让对方更加了解我,而对方是否作出改变那是对方的事情。
分享几个例子。
一、玩具很乱。
我:你把玩具放得客厅到处都是,我觉得这样好乱耶。(这不是一个合格的面质性我信息)
娃:没有呀,不乱呀。
(我开始有一点接纳,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当然也有一些不爽,我试着聆听自己)
二、衣服湿了。
娃玩水把衣服弄湿了,但是他玩完水之后又直接去玩其他玩具了。
我:你说你玩水把衣服弄湿了,但是你还在这里玩玩具没有换衣服。(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面质性我信息)
娃:湿了就是湿了呗。
我还是不罢休:我担心你会感冒。(我说的是我的感受和对他人的影响,因为我没有找到对我的影响)
娃:感冒就感冒呗。
(我有点无语,不过我想感冒只是可能,也不一定的)
三、洗澡
我:我放好水了,在等你洗澡,你如果还不过来的话,我担心水凉了,而且我等得很着急。
(当我说完之后,我其实是在深呼吸的,感觉每次都没有听我的,我有点不爽呀)
过了几秒种,娃大声说:好吧,我很快就过去了。
(哎哟妈呀,有一种奇迹发生的感觉,因为平时他很少回应我的)
我发现,在原来的沟通模式种,很多时候我习惯用命令或者建议,因为我很着急,觉得这是最快速的方式。但是往往对方不理我。再继续下去的话关系就会紧张。
现在通过练习新的方式,我可以感受到,把寻找解决方案的权利留给对方,才引导对方去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这对孩子的思维方式的锻炼跟原来的模式是不一样的。
另外,我发现,在P.E.T技巧中,很多时候使用的主语是“我”,当说“你”的时候,一般是不带评判地描述客观事实和客观行为。而说感受的时候,都是“我”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可以看到你的行为的,但是你的感受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我自己的感受。这就意味着,我对你是尊重的,同时,我也尊重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