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产品能够活下去,是靠产品本身提供价值造福用户,才愿意买单。继而循环自给自足持。当今大多数产品本身具有价值,类似小工具产品天气,翻译,汇率计算机等,较大如地图,阅读等。但却无合适盈利点,值得自掏腰包维持存活。想要持久便需不断收集产品盈利模式,发现深处可能。
罗胖子跨年演讲说:当下属于动车组,而非火车组,每节车厢都是动力的源泉而非车头的拖拽。当下各行各业基本都巨头互联网公司垄断,手机上的应用换来使去不过是几家公司轮换切换,创业泡沫早在2016年被打破,倒闭死掉的互联网公司和前扑后涌挤进来的一样多。
如果大功能大平台都被大公司做绝了,那么小公司小功能该如何夹缝中生存?
自我想到的收费模式有两种:
1.平台性软件,ToC前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宣传补贴,且用户免费使用,只得在积累一定用户量时才考虑变现。方式有:广告,增值服务等;
2.功能性软件,ToB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开发完善产品功能,打包销售给企业或相关组织。除投入技术开发外,由于地理区域限制,ToB产品更依靠当地代理商互推,发展代理商模式。秉承要想利己先利人,想要产品活下去,需要补贴扶持各地代理商,能够从代理中产生收益,因为产品存活下来,互帮互助良性循环。
例如:滴滴打车前期司机依靠滴滴大额度补贴赚钱,同时烧钱优惠券等活动给用户,可说靠一个端钱财扶持ToB, ToC的开销,逐渐积累用户养成习惯,使得司机产生良好收益并愿意继续做下去。 这个大前提是要有像滴滴坐拥巨大融资。
若作为小公司企业,又该如何办呢?因为没有技术所以用户少,用户少更无法赚取收益,无钱支撑再一轮的折腾,纵观全国全世界,更多是小企业小公司,在夹缝中又该如何往上发展,寻找到自我生存之路呢?
2
同样的疑惑细分到公司产品经理或产品总监责任上:继续打磨精进不赚钱烧钱,但是一个好工具的ToC产品;同时肩负着公司指标压力,指标目标仅是自给自足养活技术产品部皆可。 如何靠一个小技术部一个小产品部,做出能够自给自足的产品,或者哪种模式的产品适合做?
1.相信产品继续耐心打磨,迎合用户习惯,经历漫长周期积累用户量,在考虑广告变现或增值服务等。
2.跟随潮流趋势,开发新产品,甚至与原产品无关联只要能快速挣钱。例如最近火热的小程序,头脑王者,冲顶大会,青蛙旅行等,迅速抓住市场热点,吸引大众注意力能够和支付产生挂钩的小游戏类型,是否可比日常产品收益更快。
但一个小游戏生命周期之短,即使家喻户晓的王者荣耀也逐渐低迷,被竞争超越,新国民游戏层出不穷用户应接不暇。2017年流行的全民吃鸡,恋与制作人,青蛙旅行,跳一跳...不知2018过完又会是哪番场景?花落谁家?
无论是选择开发技术产品,或平台服务产品;产品种类是服务工具,或游戏;需要不断决策,预测取舍,外加坚信打磨。要么工匠精神持之以恒;要么专研市场热点,深入用户心理小步快跑,持续迭代,可能幸运的赶上一波狂热潮后,赚个满桶金便够维持继续走下去。但也有可能抓不到热点,同时也丧失打磨产品时间,两头空。
3
分析到此,作为一个公司考虑一个团队的存货,相比个人更是每日每时取舍不断,如坐针毡。所以老板如此不容易同时也要与员工斗智斗勇,一人上心,尾大不调更忧愁?
作为员工为自身惆怅不断深挖,最后竟得到一句“老板真是太难了”
换种思考,想得到几多成就财富,便要付出和承受几多压力,做出几多决策判断;有时一件事必须说出个结果,清晰方向目的如何做,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上梁不直下梁歪。作为个体随着年纪职责上升,也不再会像身处基层,简单直接目标明确闷头干。
通篇文章写满当下自我疑惑好奇,持续不断自我分析也没能为问题得出所以然,希望阅读到此有经历或经验的朋友们,能说出看法观念。
默默叨念着:大头垄断小企业如何存活?众多压力决策如何取舍和判断?.....
我是糕小糕,在这里为你分享感性的人文美学,和理性的实用干货。正所谓: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你知道吗,你的赞,会让我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