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是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马特·里德利写的一本科普著作,他认为人类的各种社会组织形式、人类的各种文化形式都是自下而上演化的,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自上而下”,比如:比如打仗靠将军、国家靠领导人、经济政策靠凯恩斯等等。
作者列举的方面比较多,比如道德、生命、基因、文化、经济等等。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生命”是一种能量的交互、积累与演化。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道德--“生命”是交互式的。
作者认为道德是人与人之间为寻求相处之道,通过社会互动自发自然产生的东西。
亚当.斯密就认为:道德是一种自发形成的现象,人在社会中寻找心心相通的愉悦,自行决定道德准则;接着道德家再观察、记录这些约定俗成的惯例;反过来又以从上至下的方式将之教导给人们。
也就是说先有自下而上,再有自上而下。这确实符合我们一贯以来的认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象我们一直以为《圣经》、《佛经》是上帝的旨意,其实不然,它只是普通人之间的道德磋商,逐渐改变了社会上的普遍观点,然后又被宗教利用与改编,形成了一种教义。当然,它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
18世纪的中产阶级苏格兰教授说:
道德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彼此调整行为的偶然副产品。
就象语言一样,语言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是靠着人们努力尝试“让各自的需求为彼此所理解”,不断试错而自发产生的。没有人负责,但这套系统是有序的。变象人类的第二天性:文明举止、自我控制和慎重考量习惯,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多地抑制冲动,预计个人行为的长期后果,并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考虑在内”而逐步习得的。
也就是说“生命”是一种交互式的。
二、基因--“生命”是积累式的
生命成长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慢慢演化过程,比如眼睛就是在生物互相竞争中分化繁殖,然后累积产生形式与功能相适应的复杂器官,无须预先设置。它都是在一步步试错、一步步微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有时候我们说,基因是怎么形成的?比如后天习得的特性如何成为基因?
将后天习得特性纳入基因遗传有一个途径,叫作“鲍德温效应”(Baldwin effect)。说:
如果一个物种有许多代都反复遭遇相同的体验,那么,它的后代最终会选择某一种能应对这一体验的遗传素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些碰巧一开始就获得了能应对该环境的素质的后代,会比其他后代更好地生存下来。于是,基因借此体现了过去的体验。从前需要后天学习的东西,就有可能成为本能。
生命也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三、创新--“生命”是进化式的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比如,“在某一代哺乳动物祖先里,有两个不同的个体,在大致同一时期,一个出现了毛发,另一个出现了母乳(两者都是了不起的哺乳动物创新)。如果哺乳动物是通过克隆形式无性繁殖的,那么,这两项创新会保留在互为竞争的不同的谱系之下。自然选择必然(实际上也是)要在两者中挑选它最喜欢的。而在有性繁殖的情况下,人可以继承来自母亲的产乳基因和来自父亲的皮毛基因,使个体得以汲取来自同一物种中任何地方的创新”。这也是自发的、自然的选择。
但这种创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却也无法解释清楚。引用书中的一段话:
因为解释需要无所不知,也就是把四处分散的知识加以集中。一如工业革命出人意料地席卷世界,因为它来自千千万万零星的局部知识,而非来自一套计划。创新也是一样,今天的创新是千百万人交流思想所得的结果。我们永远无法预知创新,我们只能说,每当人们可以自由交换的时候,它就会神秘出现。经济学家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告诉学生:“组织得当的努力会带来奇迹,无须指挥、控制和规划。这是经济学家的共识。”
有时我说:人生方向到底怎么走?这段话或会给我们启迪——只要你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美好的信仰,并且一直在正方向、正能量上努力(一切都是成长的量能,创新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撑),美好的未来就会自动到来,或者说它会自动成长,就象身体一样。
20200712